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古老街巷与六桂碑坊
【发布日期:2010-12-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田从陈朝置县,县治所在地即名莆田。城厢的地名是元朝才有的。现在旧城内古老街巷名如留桥、朱仓宋代的地名还保留在群众口头上,但写法却早成了金桥、书仓了。至唐代地名青龙街、刺桐巷,可以说城里人谁都不知道它在哪个角落。特别是在近期旧城街道改建后,就是无处可寻。
青龙街在前埭,即今英龙街军分区驻地那条路。唐端州刺史林苇之玄孙林永迁此定居,建林九牧大宗祠;刺桐巷是隋大业十二年(616)陈迈领泉州兵镇莆田携家定居于此。这刺桐巷地名比泉州刺桐城出现约早330多年。即今兴化宾馆那条叫做坊巷的。刺桐花树没有了,碑坊也没有了,“巷史”却留着:陈迈居此之后,唐末有安徽歙县人方廷范迁来,宋初,东里巷黄滔孙仁干、长城人林深之也迁此,这陈、方、黄、林四家都是莆田望族,历史上名人很多,其他街巷难与相比。
由于方廷范唐末在福建做过古田、长溪、长乐三县令,人们称他方长官。他生有六子,皆仕闽国王朝;长子方仁逸,官检校水部员外郎;次子方仁岳,官秘书少监;三子方仁瑞,官著作郎;四子方仁逊,官大理司直;五子方仁载,官礼部郎中;六子方仁远,官秘书正字。故世称“六桂方氏”。于刺桐巷通玉井巷的北巷口建有一座石牌坊,名“朱紫坊”,刻上方廷范和其六子的名字。后来这巷名就被群众叫为“方巷”。宋明以后这六个支派迁居留桥、后塘和白杜,以及浙江、广东,牌坊巍然独存,后这巷名就写成“坊巷”,坊在“文革”中拆毁了,地名依然存在。
莆田城的“六桂坊”并不止此一家。在驿前街南马路(中山中学)的一座“六桂坊”是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建的,为翁乾度的六子:处厚、处恭、处易、处朴、处廉、处休“六桂齐芳”见证的文物,坊于20年代前街拓建马路(即今胜利路)时拆迁于黄石镇清江六桂祠前,后以触电毁,现尚存残石,当时宋湖民先生代撰联句:同气六登科大名在雁塔前题匾,宗人齐努力古坊从龙门下移来。
翁乾度官左补阙,其长子处厚,三子处易同第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进士;四子处朴,五子处廉同第开宝六年(973)进士;次子处恭,六子处休同第太宗雍熙二年(985)进士,处厚官仙游县令,处恭官泉州法曹,处易官南剑县尉,处朴官泉州部曹,处廉官大理司直,处休官韶州判官。
在莆田,还有一家“六桂龚氏”。龚遂良,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其弟龚茂良,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其从弟龚梦良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官筠州司户参军;龚史良,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官归善知县升通判;龚友良,淳熙五年(1178)进士,官龙岩县尉;龚元良,光宗绍熙元年(1190)特奏名进士,这是莆田三家号称“六桂”的历史。
新加坡和台湾出版的族谱总编,均承袭此说,并记有一首诗:“落地三朝语不通,生枝姓是公羽翁。诸子流传分六桂,兄南弟北各西东。支分南北东西省,六桂原来是一宗。但愿子孙知同族,姻缘嫁娶莫乱纲”。 (吴春荣)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