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黄国璋在庄边宁里的住处
黄国璋是继刘突军之后的闽中工委书记、闽中特委书记、福建人民抗日游击队闽中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黄国璋,1917年出生于莆田城关一个贫民家庭。父母克勤克俭,供他上学。在学校,他刻苦用功,成绩出众。“九一八事变”发生后,14岁的黄国璋很快投身抗日救亡的行列。他参加并负责党的外围组织抗日“十人团”。
1934年,17岁的黄国璋投笔从戎,参加红军游击队。他加入共产党,担任共青团莆田中心县委书记,开始了职业革命生涯。
1937年2月,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等被捕壮烈牺牲。在危难时刻,年轻的黄国璋被推举为新组建的闽中工委委员。他和书记刘突军、委员苏华一起,继续领导闽中革命斗争。1938年1月,刘突军牺牲后,黄国璋挑起重担,担任闽中工委书记。黄国璋不顾个人安危奔波于福州、泉州、莆田之间,与游击队和群众密切配合,挫败了国民党地方当局消灭游击队的阴谋,保存了一支红军队伍。
1939年,黄国璋被调到福建省委机关工作。1940年秋,黄国璋担任江西上饶中心县委书记。他在国民党重兵驻扎的上饶地区恢复了被破坏的党组织,打开局面,为闽浙赣省委创立了一个新据点。
1941年4月,日寇派兵进攻福建省会福州等地。在强敌面前,黄国璋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服从省委的决定,回到闽中永泰,找到闽南党的特派员李铁和省委委员苏华。
黄国璋回到闽中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后,黄国璋带领干部和游击队员,深入长乐、福清、平潭、莆田等日伪军占领的沦陷区,放手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狠狠打击敌人,点燃了闽中地区抗日的烽火。
为了反击顽军的进攻,1944年2月29日,闽中特委书记黄国璋亲自率领蔡文焕、康金树、郭永星等14名游击队勇士虎口拔牙,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根据省委指示,闽中游击队在永泰、官烈一带建立“福建人民抗日游击队闽中司令部”,黄国璋任司令员兼政委。他当机立断,率领游击队开赴闽侯敌后,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7年1月,福建省委改为闽浙赣区党委,黄国璋被选为党委常委。1947年2月,他主持闽中地委会议,作出决定,在国民党福建统治的心脏地区——闽中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配合解放区军民狠狠打击国民党反动派。他组织“龙高暴动”和“安海暴动”,率部血战戴云山,建立新的根据地。在戴云山区遭到国民党重兵包围后,他带领部队突破敌兵重围,返回莆田、福清一带。展开反“清剿”斗争,建立、巩固根据地,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翌年,根据省委指示,部队进行整编,并成立“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黄国璋任司令员兼政委。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身为地委书记、司令员兼政委的黄国璋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同甘苦共命运,成为干部、战士的表率。解放战争时期,他亲自率领游击队参加第一线战斗。在江口上林亭,他和参谋长叶良运身先士卒,叶良运不幸牺牲,他头部中弹负重伤,仍继续指挥战斗。1948年8月,他旧伤复发,被迫离开炮火纷飞的前线,经香港、上海进入苏北解放区。在黄国璋的影响下,他一家四位亲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
新中国建立后,32岁的黄国璋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和组织部副部长,协助省委配备省直和地市主要领导干部,为推动福建全省剿匪、反霸、土改运动、“一化三改”任务的提前完成作出重要贡献。黄国璋于1983年逝世,终年66岁。 (陈宝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