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遗爱桑梓
【发布日期:2009-05-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遗爱桑梓

——莆阳尚书风华(六)


莆阳尚书,怀有深厚的乡邦情结。在其守制居家、致仕归田之时,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造福桑梓。

谋划赈灾恤民

莆阳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饥荒多发,民不聊生。尚书们或传闻、或目睹,无不严重关注,利用自己的威望,为邦民请命,促使朝廷赈灾恤民。

明孝宗弘治间,时任户部右侍郎的郑纪,归乡祭祖,正值仙游连遭旱涝蝗灾,又加虎患、瘟役、军役之祸,致人丁锐减,十室九空,徭役赋税却不减反增,百姓苦不堪言。郑纪连夜草疏,反映灾情,吁请朝廷赈济。孝宗诏令查实后,将6500户军户名册更正为1400户,赋减四成,税免三年,极大地减轻灾民负担,仙民颂其为“郑青天”。嘉靖五年(1526),莆田大旱,刑部尚书林俊致仕居里,已是七十五岁高龄,仍热心谋划救荒事务,致书户部尚书,吁请蠲免民租。成化间,刑部尚书彭韶归田养老,致书兴化府郡守岳正,建议充实莆田七处饥民仓,推选素有行谊、知民艰苦者担任出纳,完善管理办法,杜塞奸诈侵渔之徒张虚鼓伪而得食,真饥之民反不得食的弊端。郡志称,岳正去任之时,“莆城预备仓积谷数万石,凶荒有备,民始德之。”显然与彭韶所议不无关系。清代礼部右侍郎郭尚先,嘉庆间丁父忧居家。时莆田连年水旱,稻麦不登,饥民无数。郭尚先倾尽官俸布施救济,并劝导府县向富绅大户籴粟,减价平粜,以恤灾民,饥民皆曰:“郭太史活吾侪!”

倡修利民设施

莆阳尚书,不仅热心谋划赈灾恤民事务,以缓解邦民燃眉之急,更着力长远,推动水利、桥涵、城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便民安居。

涵江西境本为海地,有条水心河,自沙坂尾东通慈寿(端明)陡门入海。该河既溉苏、刘埭田,又因其地泻卤,自古居民赖以饮用的淡水。水心河约长五里,中段有桥亭,两旁有堂。南宋礼部尚书刘政家居其间。河因岁久淤积,旱涝成灾,为民所病。刘政致仕归里后,关心民瘼,率众疏浚,民始得饮,免受负罐远汲之苦。因刘政治河有功,表曰“刘下”,后讹地名“楼下”。志称其晚年造福桑梓,“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兵部侍郎郑岳,辞官居邑近十五年,凡开渠、造桥、迁社等有利于乡族者,概不惜费。

明代南京户部尚书郑纪,更是热心故里仙游公益事业。卧龙桥,原名安利桥,为仙邑四方往来之要冲。宋嘉定间,仙游籍兵部侍郎陈谠捐资建设,永乐初毁于火。因役大费繁,无人敢倡兴复之举,邑人为过江所困久矣。成化初,郑纪辞官侍养归来,思欲为民去危就安,遂与邑中耆老、大家谋划,以礼劝谕好义之士合钱为之,又选才干人各理其事,郑纪总其条纲,使工役疏密得宜,先后有序,“始终自任其责。”工程始自成化元年十一月,历时七年建成。自此,四方往来者如履平地,而无病涉之叹。据史志记载,郑纪告假入山守制居里与弘治请老归田,先后率众修建桥梁六座。成化元年(1465),重修卧龙桥(安利桥)、青龙桥;八年(1472),捐资率众创建步云桥;十一年(1475),倡士民重建鹿鸣桥,重修朝天桥(该桥系正统五年[1440]由郑纪父郑恒淑捐资重建);十九年(1483)率众创建登瀛桥。其中青龙桥,水毁于永乐初年,父老久欲复兴,因无可讬者而搁置多年,适郑纪辞官归山,众口合辞委之。工程一年告竣,数年间因横流冲啮,屡毁屡修,修而复毁,至郑纪弘治中乞恩归扫之时,再度出面与士民咨议复建事宜,使工程得以进行,且比成化初年所建更加牢固完善。其对修桥等公益事业之热心,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从郑纪几篇桥《记》可以看到,其对仙邑公益事业如此不遗余力,志在“便民兴邦”。所倡修建桥梁,均居交通要冲,不惟急民所急,且为仙邑长远发展之大计。所建步云桥乃“乡之人士登云路,而入京者皆道经于此。”登瀛桥不仅使文贤里(今仙游度尾镇)东西之民合于一路,东西之路合于一桥,堪称“要会之冲,合众途而一之者”,且为“里之子弟挟策弹冠、观光上国者,皆由于是(桥)。”其《重修卧龙桥记》曰:“夫桥特一利涉之具尔。山川形胜,未必皆由于此。然宋时吾邑衣冠文物甲于闽中,是桥适极完壮;至后颓废,人文浸以湮索,桥之力亦可不诬也。今日之桥,亦嘉定(南宋)之桥也,予于兹有待矣!”认为,该桥对宋代仙邑衣冠文物兴盛,功不可没;今日重修此桥,必如当年成为仙邑兴邦之桥,令人有所期待。其识深矣!

郑纪于正德初致仕,鉴于仙邑无城墙,民为寇所扰,力请官府筑城防寇。次年,郑纪发病,巡按御史、郡县大夫登门问疾,郑纪“语以仙城未固,愿卒事,以惠一方。”

郑纪热情乡邦公共工程,以民生为重,毫无名利之心。重建水毁卧龙桥,因其役大事繁,以至五六十年“无敢倡为兴复之举者。”郑纪归山即见义勇为,倡修此桥,“始终自任其责”。桥成,则自撰桥记,不厌其详地记述工程细目、施工过程、人员分工、资金筹集与开支,以及工期等,称工程“皆出诸父老之勤劳”,书其大略事迹及名氏,让功于众耆彦,并勒石以垂永远。不久,新任仙游知县黄灿(江西弋阳人)出野劝农,得知该桥所成实自郑纪,即倡诸耆彦立碑以颂其功,遂请当时守制居乡的翰林学士柯潜,新撰桥记一篇。柯潜从儒学核心——仁字破题,高度评价郑纪之为仁,不惟专以修己而已,又必推以及人,使乡国天下均蒙其惠,做到“体用兼全”。希望“后之君子知桥成之不易,相与省视而时修之,以利民于无穷也。”看来,古代士族精英们的“民本”观念,是相当牢固的,不但身体力行,而且兼爱天下,即所谓“体用兼全”。对于后世官员,如何忠实自觉践行“执政为民”理念,不无砥砺意义。

民心是杆秤,为民得民心。郑纪急民所急,致力于建桥,赢得了盛誉。据《八闽通志》,郑纪所倡建几座大桥之更名,均与其才能及仕途联系。如“卧龙桥”,寓其辞官告假在乡,恰似渊中卧龙;“朝天桥”,寓其丁内艰服阕,将朝京师;“登瀛桥”,寓其将复登瀛州(比喻在朝为天子所荣宠)等,无不深含乡人对郑纪之敬重、感恩与祝福。 (未完待续)(阮其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