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市民在参观陈国柱、陈国桢革命事迹陈列馆
【发布日期:2009-04-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市民在参观陈国柱、陈国桢革命事迹陈列馆

古时的会计记账法


涵江是闽中千年古镇,自古商业发达,素有“小上海”之美誉。

解放前,在涵江市场上流行着古时一套会计记账法,普遍使用“折仔”和记账用“苏州码”。说起这些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并不会陌生,现具体介绍如下。
“折仔”

“折仔”,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折叠起来的记账小本子。在当时来讲,也可以叫做暂时的“流水账”。商家在商业往来中都有使用,一般的人家银钱来往也都有使用。

“折仔”是用一张较厚耐用的白色长纸,折叠起来,象一个“W”的样子连在一起。如果拉开来,有一尺半左右长;合起来,只有3个指头宽。它的外面有一个套子,折叠好的“折仔”就放进套子里,起到保护作用。而这个套子是用硬厚纸折合糊成的,外有一层薄薄的蓝布,套面还粘有一张红签。红签上写着吉利发财的字样外,上面还要写着买卖双方的商号或姓名,“折仔”的头一、二页,也有写着双方的合约和有关事项。使用时,“折仔”两面都可用上。“折仔”就像一本别致的袖珍笔记本一样,小巧玲珑,具我国民间传统的风格。

“折仔”的使用范围:在商家方面,如开设炼乳的商店,每天都有数十户附近农村养牛户,挑着鲜乳前来出售,农民出售牛乳时,手持一本“折仔”,由商店记上日期和数量,农民要取款时,也是记在这本“折仔”上,年终时,结算一次,并更换新“折仔”。

又如,有些商店与理发店订立合同,他们店里的员工要去理发,亦手持一本“折仔”,理发后,不付现金,只在“折仔”上记一下。

还有些商家,他们与菜馆、饮食店也同样订立合同,这些商家里的员工,他们去菜馆吃喝都不付现金,只要在“折仔”上记下就行了。菜馆只认“折仔”就行了,年终结账,就凭“折仔”上日期、菜名、金额向商家要钱,双方都很诚信,合作关系很好。结算后更换新“折仔”。

一般人家使用“折仔”,多是用于租赁房屋或借贷方面,房主或贷方就凭着“折仔”按月进行收租取息,直到租赁期或借期期满为止。

“折仔”的使用简单方便,因而使用范围广泛,深受民间欢迎。建国后,会计使用新法记账和核算,就停止使用“折仔”记账法。

“苏州码”

在解放前,涵江各商家和全国各地一样,会计记账使用“苏州码”。这种“苏州码”记账法,应该说是中国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必然产物。“苏州码”记账法特点是简便、易学、速度快,不易改动。

“苏州码”从一至十的十个码是:“1”、“11”、“111”、“times;”、“delta; ”“ ┷”“ ”、“ ”、“文”、“十”。

如果“1”、“11”、“111”三字连写时,把竖间写为横,以免混乱。

还有元和角,要写成“元”和“ △”。

在记账方面很有讲究,不能马虎。

举例说明:

一角二分,写成

一元二角三分,写成

三元四角,写成

五十六元四角,写成

七百六十五元,写成

八千九百十二元,写成

九千四百十九元,写成

一般商家使用的账簿,都是以一本“流水账”为主。账簿的设置,是直写的,印有相隔垂直的红线,中间又有2条红的截线。上方是记收入,下方是记付出。记账项目,分为“原”、“收”、“合”、“出”、“存”等五项目。“原”是前一天的余额,也是当天库存的现金;“收”是当天营业收入的金额;“合”是前一天的余额和当天收入合计的金额;“出”是当天付出的金额;“存”是当天库存现金的实际余额。一般会计下班前,都有对库存进行盘点,发现问题,及时查对,确保账账相符。

规模较大的商店,要设有总账、分户账、货物进出簿、“夜查”和“分户”等账簿。会计定期向老板汇报经营情况和与客户往来账情况,以便处理好应收应付款。
(黄祥生据《涵江文史资料》)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