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山寺原名朱坑寺,位于秀屿区东庄镇望山的半山腰上,座丑向未,创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2),左前云,右莆头,背靠望山的巅峰,面朝“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秀屿港万吨码头。这里山光水色,风景旖旎。站在半山腰上,无限风光尽收眼里,是一处独具特色的佛教圣地。
该寺规模宏伟,由山门、八角亭、大雄宝殿、慈航阁和阿弥陀殿组成中轴线。山门是一个独具一格的牌坊,全石料结构,连屋面的瓦片亦用红石加工而成,山门之上额书“望山禅寺”,旁列“望山参妙相,观海悟禅性”、“慧日破诸暗,慈眼视众生”楹联。第一殿为八角亭,通称弥勒殿,匾题“铁树开花”,石柱楹联为“大肚能容天下难事,开口便笑世间痴人”,祀弥勒佛。第二殿为大雄宝殿,亦是全石料结构,石柱楹联为“寿无量法无边无实无虚无烦恼,度有缘救有难有因有果有菩提”、“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等楹联,祀释迦牟尼、文殊、普贤等佛。第三殿为慈航阁,即观音殿,楹联为“如来大士登九品,护法伽蓝化千般”、“莲池龙泉鲤鱼戏彩,竺国鸟语鹦鹉珠”等,中祀观音菩萨,左韦陀,右伽蓝,再左为文昌帝君,再右为关圣帝君,两旁壁上画观音应化,和妙应修行事迹。第四殿为阿弥陀佛殿,在“法界藏身”、“圆光映照”等匾额和“佛如如是如如佛,心了了之了了心”、“翻经留作将来眼,问法先空现在心”、“东土西方微尘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大智大行大愿大悲大菩萨法门善庆,真心真我真知真觉真佛子自性天真”、“果有因因有果有因有果种是因结是果,心即佛佛即心即佛即心欲求佛先求心”等楹联中,将祀阿弥陀佛,即四面玉佛。这尊四面玉佛,现由东庄村艺术大师林潮飞雕塑,预计年内完成。可在这里传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呢!为进一步完善佛像和普度众生,寺与董事会一致决定奉祀四面玉佛,于是他们建造了一座由22根大石柱支架的七间宽三进深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的弥陀大殿,正中央将用庞大的汉白玉雕塑一尊高9.9米的四面阿弥陀佛圣像。这9.9米高寓意久久,长发其祥和世界最高的四面玉佛.他们到惠安石料场现场观看汉白玉宝石,以连看几个石料场后,均无合适的宝石.这时,四川的矿主何国应若有所思的说:“我们老家矿山上好像有一块这样的大宝石,可是从山上运下来,装上大卡车,很是困难,要多些时间”。过了好些时间后的一天,寺住持释祥玄接到何先生的电话,说玉石运来了。寺住持释祥玄和管委会及有关人员立即驱车驶往惠安石料场。车上前去的一个成员说:“好像开错了路”。住持、司机胸有成竹地开了几十公里,一直到部队大门口。矿主何先生惊讶地说:“你们怎么知道玉石是从这里运来?”过了一会儿,运宝石的卡车来了。矿主打开篷布,一看多好的一块宝石啊!由于卡车的长度太长,望山上有一段急转弯的泥泞路段是上不去的,只好把宝石暂时卸在惠安石料场。他们放下预定金,确定晴天后运回宝石。三月初十,寺方派大卡车运回宝石。大卡车离开石料场后不久,还在惠安城内,忽然雷鸣电闪,暴雨倾盆,大雨冲洗道路,大有洗街扫道、倾城欢送之感。一路上云作旗,雷作鼓,雨作炮,上天与龙王知道这块汉白玉宝石就是阿弥陀佛,各路神明都赶来欢送。快到太湖了,雕塑大师林潮飞随口即说:“四海龙王免参”。到了太湖闸门,雨骤然而止,大家都惊叹不已,深深感到苍天在庇佑!从象山到望山两公里途中,只有洗尘甘露,大卡车安全上了山。巨大的起重机把宝石卸了下来,40多吨重的宝石安坐在弥陀大殿前面。焚香,礼拜,放鞭炮之后,雨又和着鞭炮下了起来。寺住持、董事会人员都幸福地蹲在玉石旁边衷心地祝福:阿弥陀佛为秀屿和全世界带来吉祥!望山玉佛,可望在年内完工,将给人民带来永久的吉祥,望山将是众生寄予希望的山,秀屿避风港将是各国航海家们消灾延年的福地,共为望山争光,为祖国争荣,同把望山寺建成一个佛教圣地,名扬四海,泽被全球。雨越下越大,这倾盆大雨整整下了一夜,象征着玉石宝像永镇望山,永远护国庇民。
这9.9米是目前世界最高的四面无量寿玉佛,日渐显露,不日即将全显真容,以佑寰宇吉祥。这尊玉佛主体由一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莲台等以金镶玉烘托,大殿四墙将陈列铜金万佛。今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印度、日本、美国等教授、艺术家参与,并培训生员(参与者将发制证书),并聘请儒教中华孔子研究会,道教研究会,佛教赵朴初研究会负责人作顾问一起打造盛世法像。
该寺,还在东西两厢建有寮房,还开设西方三圣念佛堂,供专修净土法门的居士念佛、拜佛、静坐等,大楼上还设有听经室、说法处、并与斋堂、厨房、仓库、宿舍、洗衣间、洗手间等连成一体,还印赠有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教育,经典等书籍,并部分刻录VCD片免费赠送,同时修筑围墙380米,又建了三层寮房,为外来参学人士提供了优越的膳宿和学习条件。2005年积极配合社会推广火化工作,创建“莲池海会”,方便地方群众放骨灰。2006年又扩建《纪念堂》,拟收集有价值的文物,资料,经典,名人名言等,令寺宇更加完善充实。
该寺这些建筑高低有序,布局匀称,既主次分明,又古朴大方,保持了唐代的建筑风格,共占地面积约50多亩,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一座大寺,为旅游、朝圣、观光、考古等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资料,现为秀屿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文麟 苏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