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海口桥建于宋朝政和三年(1113年)。从宋代起,福建东南沿海成为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起锚地,泉州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海口古镇是东南沿海军事要塞,扼守长乐、福清、平潭三地的海上交通要道。由于海上贸易发达,海口被称为“小泉州”。经济的发展必然造就交通物流的需求。然而由于横贯福清县境的龙江在此入海,海口的两岸最宽时有一华里,平时百姓靠小船摆渡,而每遇海潮暴涨或台风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时,南北交通中断,人们往往好几天不能过江。于是当地太平寺的僧人惠图、守中禅师等倡议在龙江口造桥,附近百姓踊跃募集资金,捐资的富豪中,涌现出几个传奇色彩的人物(即巨额资金来历不明,但因为是做好事,人们往往也不予深究了)。历经十一年,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终于建成这座总长700多米的大石桥。此时,与海口相距二百余里的泉州,那座采用世界造桥史上首创的“船筏基础”和“浮运法”建造的洛阳桥,刚刚完工六十五年。
海口桥整座都是用花岗岩砌建的,但海口周边并没有质地良好的花岗岩石矿,这么大数量的花岗石如何远距离运来?据估算,三十九座桥墩,桥墩之间的距离十米左右,每个桥墩之间架设六条巨大的石梁,石梁断面八十厘米见方,这样,每条石梁的重量都在十五至十七吨之间。
如此巨大的石梁,在没有起重设备的古代,连搬运都是奇迹,它是如何准确把塔建在江海汇流的桥墩之上的?结论只有一个:海口桥同样采用了泉州洛阳桥建造时首创的“浮运架梁法”造桥术。
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纺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古代桥梁,其中特别是福建一带的石桥,体量大,构件重,构筑科学,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能够同它们相比的。”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名桥往读》中分析说,洛阳桥“在中国首次大规模使用”了船筏式基础和浮运法技术”。
洛阳桥是这样建成的:在每月的海水最低潮时(农历初三、十八日),沿着桥的中轴线置大量石块,在江度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其上垒筑两头尖的船筏形桥墩:一头迎海水,一头迎江水,起到分水的作用,缓解江海潮水涨落对桥墩的冲击力。然后,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之法,在涨潮的最高位时刻(农历初一、十五日后的正午和子夜),将架载巨大石梁的海船(一说特别的木排)靠泊在两个桥墩间,然后借用落潮,把这些重达数万斤的石梁调整架设在桥面上。造桥过程中,还发动百姓在桥墩抛洒大量牡蛎,以繁衍牡蛎把桥基和桥墩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种“种蛎固基法”,是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
海口桥建成一百多年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开建的漳州江东桥,尽管其最大石梁达二百多吨,但运用这种“浮运架梁法”,它再次创造了“世界最大的古代石梁桥”的记录并保持至今。福建的石梁桥技术,由此达到巅峰。
与这些造福百姓的工程一起穿越岁月烟雨的,是神奇的民间传说;多数民间传说的主人公是佛道人物,只有洛阳桥的传说例外,除了神仙和菩萨,它的主人公是朝廷官吏——蔡襄。
蔡襄故里莆田流传着他造洛阳桥遭诬陷而蒙冤的故事,反映了莆田人认为“官场险恶”的地域文化心理;而在洛阳桥所在地的泉州,则大量流传着神佛共助蔡襄建洛阳桥的美丽传说,凸现出闽南人坦荡的胸怀和美丽的情思,仅 陈瑞统先生搜集的传说就多达六则:一是蔡襄母亲卢纸怀他时过洛阳江,江中龟蛇精作怪兴风作浪,上天呵退龟蛇精,说是“蔡大人在船上,不得无礼!”卢氏由于许下要蔡襄建洛阳江大桥的宏愿。二是蔡襄在京任大学士之后,为实现回泉州建桥的夙愿,用蜂蜜在芭蕉叶写字,蚂蚁由而排成字迹,仁宗皇帝脱口念出:“蔡端蔡端,本籍作官”的圣旨,蔡襄得以任泉州知府。三是洛阳桥屡建屡毁,蔡襄梦神仙吕洞宾送他宝贝笔墨,让他致书东海龙王,退潮三日以便砌石墩奠基。蔡襄升堂问:“谁下得海?”衙役甲果然有人叫“夏德海”,且真得带着蔡襄公函离去并于次日换回了“东海龙王”的复函一个字“醋”,即于二十一日 时动工抢建桥墩基石获得成功。四是建桥缺乏大量杉木造船和搭桥墩架,蔡襄受白胡子神仙指点,让夏德海去清源山弥陀岩等候,果然等到“三人一目仙”并告诉他:“洛阳江头,酒井涌杉”。几天后井中便涌出大批杉木。五是建桥缺钱,观音菩萨化作美女站立江中,富人们便把银钱像雨点一样投向她站的船上,解决了工程所需的巨额经费。六是八仙各显神通助建洛阳桥:张果老将自己骑的神驴变成千百头毛驴运载木石;李铁拐锻打了千万支锤钎送到工地;吕洞宾拔去太忆神剑一挥,把莆田的葫芦山砍下半截;汉钟离用宝扇一扇,这半截山头便飞到洛阳江中;韩湘子用他那把雪帚,将海边的牡蛎都扫到洛阳桥新砌的桥墩上;李国舅把檀板抛在江上,变成了几百只大船hellip;hellip;
泉州人民为了纪念蔡襄建洛阳桥的功绩,在桥南建起了“蔡襄祠”,厅堂中供奉他的塑像;廊下配祀了夏德海的塑像,壁上画着八仙的形象hellip;hellip;诏示着人心的好恶和时间的公正无欺。
安平桥的传说则是充盈着人们战胜灾难的信念和邪不压正的浪漫主义情怀。(未完待续) (郑国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