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
湄洲岛北端的石头园,因靠近陆地方向,浪潮在此交汇,潮音不绝于耳,于是有了“湄屿潮音”的美称。作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此地方名胜与鹅尾园首尾对称,如同两道屏障,共同护卫着美丽的湄洲岛。
湄洲妈祖祖庙寝殿大门前的石柱上,刻有明朝戴大宾所题“齐齐齐,齐齐齐,齐齐齐齐戒;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音”的楹联。戴大宾,字寅仲,号如见,又号苹庵。明正德三年(1508)会魁探花。显然,历代文人墨客以“湄屿潮音”为题吟诗作赋,多有咏及“观潮听音”意象的生动描写。
《兴安风雅汇编》卷四载,清代方元俞《湄屿潮音》:“湄岛风涛海岸深,中流砥柱激波心。岂因文子吹羌笛,疑是舒姑好乐音。瀑涨飞声鸣漱玉,文澜接溜叶调琴。渔歌唱出曾酬韵,惹动神龙水底吟。”
这首诗描绘了湄洲岛风涛汹涌、海岸深幽的景象,将潮音比作文子吹羌笛、舒姑奏乐,生动地展现了“湄屿潮音”的美妙动听,同时也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壮观的氛围。方元俞,字仲钦,号钦之,莆田人,清顺治间岁贡生,著有《峨雪堂集》。
清代黄彬《题湄屿潮音》:“浩浩鯑江一屿临,朝天阁上听清音。声来远浦通潮汐,韵送寒涛自古今。别有宫商传鹤舞,曾来风雨作龙吟。移情不减成连操,欲向此间学鼓琴。”
诗咏作者在湄洲妈祖祖庙之朝天阁,倾听潮音的美妙感受。
黄彬,字重侯,号愧野,莆田人,清雍正间岁贡生,官福建永春州训导。有《介石轩集》。
清代黄道黼《湄屿潮音》:“降灵湄岛海邦钦,累代褒崇祀典深。庙宇巍峨江上峙,下临无地纳潮音。”
该诗赞颂妈祖庙及湄屿潮音。
黄道黼,号经斋,清季莆田布衣。
清代林舟津《湄屿潮音》:“湄岛潮流荡不平,天妃庙口雷轰鸣。涛声倒泻催夜月,响杂渔歌唱晚声。”
此诗写在妈祖庙前即可聆听如雷轰响般的湄屿潮音。
林舟津,号渔村,一作渔川,莆田人,清季布衣。
《莆阳二十四景诗集》载,清代李虞生《湄屿潮音》:“孤屿碧波涌,潮来响巨音。水天曼莫极,几点归帆轻。”
李虞生,号渔仙,莆田人,清道光时书画家,曾师郭尚先,画兰喜著色。
近代莆田林弼、俞玉如、林新安等诗人亦以“湄屿潮音”为题来创作。例如,林弼《湄屿潮音》:“孤屿潮音激不停,千番巨响自泫然。朝天阁上倚栏望,滚滚波涛接碧天。”
作者林弼,字蒲民。诗叙其登祖庙朝天阁,倚栏远望大海之壮观景象。
俞玉如《湄屿潮音五首(选一)》:“夜半风声夹岸高,门临大海壮波涛。扶摇未接岛夷息,定远应知汉武劳。巨浪连天翻贝叶,新潮带雨触渔篙。何人更进竿头上,直向龙宫好钓鳌。”
本诗先写湄洲妈祖祖庙山所见海景,转而抒情。
林新安《湄屿潮音(四首)》:
一
絺江相望琉球界,湄岛含烟带雨濛。
田舍千家疏密里,渔村一派画图中。
飘零漾入芦花棹,罨霭时翻浣雨篷。
莫问南朝多少事,楼台风景几番同。
二
风起芦花水国秋,黄螺港曲海潮流。
声闻鸿雁寒偏早,浪激蛟螭怒未收。
仿佛伍胥涛更撼,别离楚屈思犹愁。
贤良胜概于今在,何必广陵咏溯游。
三
苍茫蜃气半阴晴,崛起华胥望蓼城。
鱼市东西春雨滑,女墙高下夕阳明。
风霜侵薄鲛人室,烟雨迷濛蜚客程。
隐见楼台沧海上,谁知是处即蓬瀛。
四
谁家短笛弄清音,和入渔歌满塔林。
雉鸽群飞春涨暖,莼鲈争卖夜潮侵。
风前荡桨声声杂,月下垂纶渐渐深。
处处寒砧嗥互答,遥从砾屿听高吟。
本组同题诗均咏赞湄洲妈祖祖庙景区之“湄屿潮音”及相关景点,其间多夹杂作者的感时情怀。
1939年,张琴作《题湄屿潮音图(二首)》:
一
星使通天汉,枯槎一日回。
鱼龙常拜舞,山岳久低徊。
高阁通天阙,寒星落酒杯。
扶桑期濯足,即此是蓬莱。
二
莆阳地向东南坼,波面双蛾突翠岑。
百变鱼龙开海市,重阳风雨壮潮音。
神山欲到回帆影,槎客曾经弱水深。
坐想披襟来绝顶,茫茫桑岛积穷阴。
第一首诗已刻于湄洲妈祖祖庙碑林之中。
张琴,字景程,号治如,一作知庐,别署持儒、桐云轩主人,晚号石匏老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选庶吉士,未散馆,以办学务授翰林院编修。曾任国会议员。1925年返乡莆阳,从事教育与著述,有《桐云轩诗集》《桐云轩声画集》《莆田县志稿》等数十种。
近代莆田人创作了三首“湄屿潮音”同题诗,《南禅室集》载,宋增矩《湄屿潮音》:“佛以广长舌,发此海潮音。亦使潜蛟听,无为启祸心。”宋增矩,字湖民,晚自署南禅、湜老等,莆田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末科秀才,后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有《宋湖民先生诗稿》《南禅室集》等。维佗《湄屿潮音》:“湄屿乱潮音,天妃底处寻?万军挟风雨,中有老龙吟。”建之《湄屿潮音》:“一屿三山外,千航万斛轻。惝悦鱼龙舞,悠然水乐声。”后者维佗、建之,均为诗人的笔名。
1987年4月,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禅心在湄洲创作了《洞天春·湄洲岛听“湄屿潮音”》,词曰:“遥天一望千里,又有娇霞散绮。独立湄峰颇如意,要抟风鹏翅。潮音蓦地触耳,唤醒雄心不已。两字‘和平’,早从人愿,龙欢鱼喜。”以“湄屿潮音”为题的现代妈祖诗词创作,不仅是对这一景点的生动描绘,也蕴含着对“和平女神”妈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莆田诗词》第2集中马国泰《定风波·湄屿潮音》载:“万里潮来诉故情,八方雁过总留声。圣母庙前鱼亦跃,归朴,三山龙舞伴歌鸣。朝拜虔诚心事吐,寻祖。慈航普渡塔灯明。皓月当空帆照影,风静,赏心湄屿碧波平。”诗词象征妈祖识潮音、庇佑众生,海浪涛声如同妈祖的呼唤,指引着海上的船只平安归航。
妈祖诗词中的“湄屿潮音”,展现了湄洲岛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承载着莆田人民对家乡海洋文明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