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莆仙戏《访友》教学传承记录项目开班仪式在莆田艺术学校隆重举行。该项目由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牵头,市文旅局主办,莆田艺术学校、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实践落地,旨在系统挖掘、整理并传承莆仙戏经典剧目《访友》,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注入新动能。
作为莆仙戏生旦戏的代表性剧目,《访友》源自明代,历经数百年传承,凝结着莆仙戏独特的表演程式、唱腔韵律与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据项目负责人方晓老师介绍,此次项目的启动,不仅是对这一单部经典剧目的抢救性保护,更通过多维度的教学与记录,推动莆仙戏整体艺术精髓的代际传递。尤为重要的是,项目以陈美英等资深老艺人为核心传承力量,通过他们的亲身示范、口述心得与细节指导,将历代艺人口传心授的表演诀窍、情感表达与艺术感悟系统留存,为莆仙戏艺术的研究、推广与弘扬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将以标准化影像采集方案,完成对《访友》教学传承过程的全维度记录与拍摄。”项目拍摄团队代表郭旭文老师介绍,项目将以影像、文字同步记录排练中的细节打磨过程,最终形成纪录片、完整演出资料及文字实录,为剧种研究与传承提供权威素材。团队将通过专业技术手段,为莆仙戏《访友》的传承提供标准化、可复用的影像资产,让《访友》的技艺能借着这些影像,传得更准、走得更远。
年近八旬的莆仙戏传承人陈美英在仪式上动情发言:“《访友》陪了我一辈子,它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段唱腔都刻在心里。现在有这样的机会把它好好传下去,我既激动又踏实。”她坦言,传统技艺的传承最怕“走样”,此次项目的“纠错补漏”机制让她格外安心:“我会把自己从师父那里学来的‘老规矩’、舞台上摸出的‘巧劲儿’全教给孩子们,一点都不保留。只要他们肯学,我就肯教,哪怕一句唱腔磨十遍、一个动作练百回,也要让《访友》的魂留下来。”
莆田艺术学校24级戏曲学生何俊斌表示将以“明德 博艺 弘文 卓越”的校训精神为指引,在老艺人的教导下扎实学艺,要深刻领悟莆仙戏背后的文化内涵,并积极传播、探索莆仙戏这门古老艺术。“《访友》也是我们的启蒙折子戏,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朱媛媛则坦言,将倍加珍惜此次与老艺人近距离学习的机会,“正视自身技艺短板,刻苦打磨基本功,这种‘带着舞台经验回课堂’的感觉,就像重新给心里的戏架子装修,踏实多了。”
莆田艺术学校校长郑智专在仪式上表示,莆田艺术学校的折子戏传承首次被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列入抢救传承保护名单,作为培养莆仙戏专业人才的主阵地,学校始终将剧种传承视为核心使命。此次承办《访友》教学传承记录项目,既是对自身办学初心的践行,更是对地方文化根脉的守护。“我们将以严谨的教学态度、系统的课程设置,让学员们不仅学到技艺,更能悟透《访友》承载的文化精神,确保老艺人的心血不被辜负,经典剧目的魅力代代相传。”
莆仙戏《访友》教学传承记录项目的启动,既是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守护,更是推动古老剧种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随着项目的推进,这出承载着莆仙文化记忆的经典剧目,必将在新老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焕发出更为持久的生命力。这场跨越代际的艺术接力,不仅是对一部剧目的守护,更是对莆仙文化根脉的深情延续。(时报记者 吴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