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我和厦门大学西村讲师楼
【发布日期:2025-08-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许怀中

 


讲师楼前:陈金添、许怀中、杨健民


多年来,我已搬家几处,然而,曾住过的厦门大学西村讲师楼是最难忘的。后来,我调到省委宣传部门工作,住过屏山大院的一座老楼的一大层,大小不同,却各有千秋。

1952年夏,我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原要留校,后因分配名额和工作需要,分配到有人民志愿军伤病员的荣誉军人学校,和“最可爱的人”一起工作、生活了几年。后到上海第三中级党校学习。1956年,母校厦门大学成立海外华侨函授部需要师资,我于1957年调回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当时住校外,曾在鼓浪屿的厦门大学教工宿舍住过,就在我童年所住的轮渡码头附近,旁边是菽庄花园。环境虽然优美,但上下班来回不便。后回校内宿舍住,但条件相对较差。

1963年,厦门大学西村讲师楼落成,分配给中文系两套,我搬进208号宿舍。这座楼名“讲师楼”,当时,教授寥寥无几,讲师也不多。楼仅三层,共30套,不算高楼大厦,然而却很实用。有一段时间,校长王亚南、副校长张玉麟都到这楼住,也有教授住到此楼,大家相安无事。

远亲不如近邻,我那一单元有6家,对面住的是同乡讲师,三楼住的是校工厂工人。那时电视还未普及,看电视都到三楼那户有电视的人家里。那年代,物质生活虽然困难,但人来往密切。恢复高考,我把邻居子弟集中到我家,命题作文、评改。1966年前,我当过高考语文评卷老师,也为他们讲课,考取率还超高。我到省里工作后,曾在厦门日报发表散文《蓦然回首》,俞兆平称赞,他当过我的研究生。

最值得怀念的是,后来,我为争取失去的时光,一年撰写一本鲁迅研究著作,把鲁迅研究以专著形式系列化,暑假初稿,寒假定稿。那时为了避开客人来访,躲到三楼写作。有时出门,把孩子关在房间,门外反锁。有教师找我,见门反锁,里面却有孩子声音,便把反锁开了,风趣地对孩子们说:“是我替你们开门,不是你们为我开门。”

西村在厦门大学的西面,讲师楼对面是厦门大学平房和小洋房,都是厦门大学职工住宿。它靠近厦港,去购物只走一小段路,西校门也在附近,进出十分方便。

入西校门,便是厦门大学本部。傍晚,我和邻居系友、老师在校园演武场散步,这曾是郑成功的练兵场。旁边一座一字型楼房,叫“映雪楼”,我当学生时住过。附近又有学生宿舍囊萤楼,教室集美楼、同安楼等,办公室为群贤楼,中文系办公室在三层。鲁迅曾住过集美楼,后为鲁迅纪念馆。鲁迅当时住宿、生活情况,在他的《两地书》中有详细记叙。鲁迅当时正与许广平密切通信,赞美厦门大学“此地背山面海,风景佳绝”。

我在厦门大学西村讲师楼住了20年,1983年离开,正是人生最好年华。那段时间,我常去游泳。后来备课搞科研,写作累了,也到大海泡水,大海就在附近。

有时附近的海洋研究所放电影,在广场放映,也去观赏。平时周末在大礼堂放映,每周必看。校园生活很值得回味。

那时师生关系很密切,学生经常到家里座谈。有时我为研究生上课也在这座讲师楼,尤其是乡亲“莘莘学子”经常约好看望我。有时就在这小楼上用餐,我亲自下厨,炒兴化米粉,至今还有人记得。后来,他们各奔前程,有为作家,有为教授,或在各部门做着默默无私的奉献,如地方志专家陈金添、学者作家杨健民、教授女作家林丹娅。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考取大学的詹心丽,她毕业后留校,担任过副校长。他们都是我心心念念的得意高足。

离开讲师楼时,我已是教授。有时到厦门开会,还回家里住过。不知什么时候被拆掉,盖起新西村大楼,这一带都认不得了,此处变得十分热闹,旧址完全变了,心中十分留念,此楼难忘,往事难忘。

还值得一提的是,我父母生前来这里做客,那年刚恢复评职称,我被评为副教授,父亲特地下厨做菜,高兴一番。他还到图书馆借出诗词,抄了一本。他还和厦门大学教师唱和诗词,留在我为之出版的《许子烈诗词集》中,为讲师楼增添了诗情画意。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