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泥土里长出的承诺——一位村支书的乡村振兴实践侧记
【发布日期:2025-07-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清晨的仙华村,宝杉路上已有村民骑着电动车往来穿梭。这条曾经坑洼不平、雨天泥泞不堪的村道,如今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水泥路。站在路边的王秋宗,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条路的变迁,正是他扎根基层、履职尽责的一个缩影。

在盖尾镇仙华村,王秋宗以双重身份深耕基层沃土,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答卷——既是扎根基层一线的村支书兼村主任,又是心系民生的市政协委员。他以实干为笔、责任为墨,在道路改造、环境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深耕细作,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政协委员的担当。

 

修路架桥:从“泥泞梗阻”到“振兴动脉”

 

仙华村至杉尾村的宝杉路,狭窄且破旧,曾是仙华等乡村发展的“梗阻”。1993年建成土路后,这条仙华村连接南部与东北部的土路,因年久失修,雨天泥泞难行,村民出行、学生上学、企业运输皆受掣肘。王秋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24年,盖尾镇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通过改善宝杉路等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福祉。

宝杉路改造提升工程全长4.1公里,路面宽度16米,配套建设道路两侧路灯及排水渠道。王秋宗带领村两委班子多方奔走,协调各方资源筹集资金。2024年,宝杉路提升改造工程完工,原本道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路面平整开阔、标线施划清晰的道路,车辆有序通行。宝杉路连接三郊路、濑榜路和新建的木兰大道,给周边村落群众带来极大的便利,特别是解决困扰盖尾、仙华两个村群众20多年来的出行难题。正是这种"脚下沾泥"的实干精神,让宝杉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动脉”。

 

治水护源:从“堤坝险情”到“生态屏障”

 

污水处理是王秋宗关注的“生态课题”。农村污水处理一直是个难题,关乎乡村生态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仙华村位于木兰溪南岸,王秋宗深知其重要性,在他的多方努力与争取下,仙华村纳入了盖尾镇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仙华村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总投资约1756万元,其中主干管5083米,接户管长达40千米。

农村污水建设点多面广、情况复杂,为了让村民接受并配合污水处理工作,王秋宗挨家挨户宣传环保知识,耐心讲解污水处理的好处。他多方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结合仙华村实际情况,引入合适的污水处理设施和技术,在镇村干部、老协会配合下,根据村庄地形、房屋分布、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绘制手工设计图。如今,村里清澈的水流、整洁的河道成为村庄新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这一工程不仅改善了木兰溪支流水质,更让村庄告别“污水横流”的历史,获评市级“生态示范村”。

水库是乡村的“命脉”。2023年,台风杜苏芮带来的汛情冲毁了仙华堤坝,坝下农田受灾将近100余亩。在县政府支持下,仙华村采用一事一议方式,获得财政补助,并由群众自发集资,共同修复堤坝,并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实时预警水位变化。如今,堤坝重焕生机,成了“聚宝盆”,鱼肥水美,既保障灌溉,又成为防洪屏障。

 

点亮乡村:从“摸黑出行”到“万家灯火”

 

路灯建设是王秋宗心头的“民生账”。过去,仙华村主干道仅靠零星路灯照明,村民夜间出行存在安全隐患。他推动实施“光明工程”,筹措资金安装太阳能LED路灯,覆盖全村主干道及学校周边。夜幕降临,仙华村新安装的路灯次第亮起,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也温暖了大家的心。村民感慨:“现在路灯亮了,跳广场舞、散步都方便了。”

此外,宝杉路一侧的仙华文化广场,也修缮一新并投入使用。当暮色浸染村庄,文化广场的广场舞伴奏响起,村民们的笑脸在路灯下格外明亮——这,正是文明村镇最动人的模样!

 

履职尽责:从“田间经验”到“建言资政”

 

“政协委员的身份,让我能把村民的‘急难愁盼’变成政府的‘行动清单’。”王秋宗是土生土长的仙华村人,担任村支书已有20年之久,同时,他担任两届市政协委员。他充分利用自己是委员“所在地”这个优势,将基层丰富的经验转化为建言资政的“金点子”,将“田间地头的难题”转化为“政协会议的议题”。他把乡村全面振兴所需与政协所能、政协委员所长结合起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建设美丽乡村三年行动方案》,为实现“和美莆田、共同富裕|”新愿景凝聚共识,推动产业发展、智力下乡、民生帮扶,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近年来,莆田市积极探索利用“网格事、网格议、网格治”、“一厅一会一室”等手段促进农民主体参与治理、解决公共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 。对此,王秋宗也撰写提案《关于创新工作法巧解基层治理难的建议》。针对农村群众邻里关系、宅基地、劳动等纠纷较多、诉求复杂等新情况,以及村居调处群众矛盾力量不足、方法方式不多等新问题,他建议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释放了“事不在小、关键在办、关键在早”的源头治理效能,有效解决一大批基层治理“疑难杂症”。失地农民保障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性措施,他建议加强这个方面的政策扶持,为失地农民建立自主创业服务体系,为失地农民培育壮大技术队伍,为失地农民提供信贷支持,多方位提供就业岗位。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教育基础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提出关于建设仙游县盖尾第二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的建议,让此项工作成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民生样版工程。他提出《关于建设“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呼吁推广智慧农业、乡村电商等数字化工具。目前,该提案已获市发改委立项,仙华村成为莆田市首个“数字乡村试点村”,5G基站覆盖全域,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年增长300%

从宝杉路的“蝶变”到堤坝的“重生”,从污水的“净化”到路灯的“点亮”,王秋宗用实干将“委员作业”写在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双手解决民需,用实干赢得民心,这是一名基层政协委员对土地的深情,对乡亲的承诺。(时报记者 凌明信)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