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凌燕
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大国工匠”郑春辉创作百米木雕《京杭大运河》,面对笔者,他熟练地口述运河依次流经的城市,串联起一幅“运河地图”。走遍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探访当地博物馆,查阅了大量史料,1794公里的古运河,接连“浮”现的妈祖庙令他震惊。
发源于莆田的妈祖文化,牵连起家乡与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间的联系,这让郑春辉深感创作这件作品更具意义。
“妈祖庙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醒目的文化地标。”郑春辉向笔者发来他拍下的照片,让他印象深刻的有天津天后宫和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天后宫。
天津有一句老话:“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天津是海运漕粮的终点,是转入内河装卸漕粮的码头。元泰定三年(1326),朝廷下令建天后宫(当时叫天妃宫)于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码头附近,供人们奉祀海神妈祖。天津天后宫和泉州天后宫、台湾北港朝天宫并称全国三大天后宫。在这座天津现存最古老的建筑里,清末至20世纪50年代,供奉的妈祖像,是第一代“泥人张”张明山的雕塑作品。
泗阳自古以来就是京杭大运河漕运要冲,泗阳天后宫建于清康熙年间,也称“闽商公馆”,是妈祖文化在苏北腹地传播的实物见证。2015年,泗阳妈祖庙列入大运河珍贵文化遗存,是运河申遗项目之一,也是大运河中段(淮安至泗阳)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妈祖文化建筑群,是闽台客商的精神家园。
宋代以来,妈祖护佑航运的功绩得到官方重视,每兴起一座港口,妈祖庙也随之兴建;每开辟一条航路,妈祖信仰随之传播。
据介绍,妈祖文化以“往西洋”“往东洋”“下南”“上北”等四个方向向外快速传播。其中“下南”“上北”两线属于对内航线,在京杭大运河,重要码头刘家港与大直沽,都建有天妃庙。
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讲师胡梦飞在其著作里分析,由于地理位置靠近福建,京杭大运河浙江、江苏段妈祖信仰的传播早于北方。京杭大运河的南方起点杭州,早在宋代就建起杭州艮山顺济圣妃庙。处于漕运中枢江苏,是漕粮的重要产地、转运中心。船民求生存的精神支柱妈祖文化与当地沿海、沿江、沿河百姓结下不解之缘。江苏省运河畔妈祖文化最为兴盛是苏州,其次是扬州、徐州等。从文化地理区域来看,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宿迁、淮安,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地,苏中地区扬州,覆盖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沿岸全部点位。
经笔者查询,运河沿线有明确年代记载的妈祖庙有:南宋乾道年间,浙江嘉兴创建妈祖庙;淳熙至嘉定年间,江苏淮安、苏州一带,出现妈祖庙;端平至景炎年间,江苏镇江有妈祖庙;延祐年间,天津大直沽建成天妃庙等。
妈祖文化因海运而生,因漕运而兴,也因运河而不断发展。明永乐年间,为避海运风涛漂没之险,大力疏浚京杭运河,明清绝大多数漕粮北运京师改走运河。山东沿运码头众多,北上贸易的福建商人与商船的穿梭往来,妈祖文化传入山东运河区域。最早出现妈祖庙的是德州,与之南北相对的济宁州,也是妈祖文化影响颇深的地区。
在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妈祖文化通过四通八达的运河传到北京、河北等地,分布其间的妈祖庙集中在以河流贸易为主的枢纽地带。善于经商的福建人将家乡的特产沿着运河运到山西、安徽等地,也将妈祖文化传播到运河沿线。
在河北,由天津向南沿南运河两侧扩展,距离运河稍远处的盐山、大城和霸州的天后宫,是明永乐年间后因妈祖文化向运河两侧传播而逐渐形成,这些宫庙临近渤海湾,尤其是河流的出海口。
位于京杭大运河终点的北京,通州也有天妃庙的分布。据乾隆《通州志》记载,通州建有两座天妃宫:“一在州北门内,始建无考,明崇祯十三年修;一在州北门外。”此外,明清以来福建在北京设立会馆有25所,也多供奉妈祖神像。
北京城内大通桥天妃宫在明嘉靖年间张爵所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载:“出朝阳门关沿河往南,有天妃宫。”
时至今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作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项目。两项“世遗”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田木雕上千年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