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北宋地理学家李德芻撰墓志铭
【发布日期:2025-07-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吴国柱

日前,詹老师偕我到朋友陈先生家,参观其收藏的一块北宋地理学家李德芻为其亡女李氏撰的《郑氏夫人河南李氏墓志铭并序》,李氏兄、孟州济源县主簿李懋远书,李氏弟、太庙斋郎李敏古篆盖。墓志铭文记载,李德芻女儿李氏,生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八月,宋元祐五年(1090)三月,其时年十八岁(虚岁),嫁莆田人、房州房陵县尉郑济,结婚四年(虚年)。宋元祐八年(1093),其母吕氏丧,奔讣北来,过都河冰,强留满月;其急切地告别,将起程,又因其父足痱暴眩,又转回省亲;再加上昔日生育两个女儿,刚超过十来天,不幸患病,无法救治,卒才二十一岁(虚岁)。隔七日后,其丈夫护柩东归莆田。后于宋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壬午日,葬于兴化军莆田县小塘(筱塘)村之原。墓志铭宽72.5厘米,高93.5厘米。墓志铭基本保存完整,文字镌刻精湛,书法艺术水平较高。墓志铭篆额“郑氏夫人河南李氏墓铭”十字。墓志铭文录下:

郑氏夫人河南李氏墓志铭并序

父、左朝请郎、充集贤校理、判登闻检院、柱国、赐绯鱼袋子、李德芻撰

房州房陵县尉郑济之室、予第五女也。母乐寿县君吕氏。熙宁癸丑(1073)八月甲午生京师永宁里第。元祐庚午(1090)三月庚寅归于郑氏。性柔和、寡言语。外如不逮、中寔明晤。女工妇职,不待姆教,几于夙成。郑族闽中,既归以未见舅姑,縰笄袿裳,襞积箱筥,不妄服用。从夫之官,登涉险陆,虽甚劳苦,未始有骄意惰容,平居怡然。安于淡薄,未尝有汰心忿色。喜诵佛经,毋有废日。结褵四年,济罹内艰,奔讣北来,过都河冰,强留弥月;亟别将行,适予足痱暴眩,复归省;再昔乳免,踰旬感疾不救,裁(古通“才”)二十一岁。寔癸酉(1093)二月丁巳也。生二女子。越七日,济(郑济)护柩东归。以元符庚辰(1100)十一月壬午葬于兴化军莆田县小塘村之原。予擥涕为志圹石云:

噫予令女,归从良匹。德容炜如,宜尔家室。谁谓奄忽,舋生泠极,嗟予摧恸。抚存悼昔。始生浚京,反葬瓯闽。穉魄孤邈,托幽谁邻。命也奈何,天乎不仁。茹悲寓诔,传信坚珉。

兄、孟州济源县主簿李懋远书,弟、太庙斋郎李敏古篆盖。

李淑(10021059),字献臣,号邯郸,徐州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北宋目录学家。其子李德芻(10231101),宋熙宁二年(1069)为同知大宗正丞;宋熙宁八年(1075)以大理评事除光禄寺丞;宋元祐元年(1086)以正字与司马康、孔武仲并为秘书校书郎;后以秘书校书郎充集贤校理,判登闻检院。其擅长地理学,著有《元丰郡县志》三十卷、《邯郸再集书目》三十卷,为后人研究北宋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其还编录《元丰问事录》二卷、《官制局纪事》一卷。其与王存、曾肇共同编修《元丰九域志》十卷,详细记载了当时的行政区划、地理、户口、土贡等信息,保留了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

郑济,字舆梁,兴化军莆田县人,郑露之后。未冠游太学,文艺颖拔。擢元丰五年(1082)黄裳榜进士。调潮州司理,移端溪县令。秩满,任山阳县令,入为太常博士,礼文一新。大观初(1107),迁太常丞。居数月,擢兵部员外郎。未逾年,迁考功员外郎,权吏部。有选人应改官,吏舞文沮格不行,济奏请特与改秩,以吏事详明,书考上等。御史中丞石豫系蔡京门客,欲荐其御史台职,郑济力辞不就,致“居郎官不迁者四年”。政和初,除卫尉少卿。政和三年(1113),相继出知海州(今江苏灌云)、衢州(今属浙江)、亳州(今属安徽)等荒凉贫困地区,以示惩罚。亳州盗贼多,郑济推行保伍之法,道无拾遗。召赴阙,除知袭庆府(今山东兖州市),改提点荆湖南路刑狱。以元丰保伍之法治湖湘,盗贼平息。政和六年(1116)迁知泉州。寻得祠,请致仕,卒于京师。累官至朝请大夫。明代黄仲昭在《兴化府志·名臣传》中称颂徐确、郑济、陈彦恭、黄宣四君子,“与蔡京为同郡,乃能蝉蜕于污浊之表,而不受其笼络,侃侃自立,各行其志”。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此块墓志铭距今已有925年历史,对研究北宋李德芻家族与莆田郑济家族联姻及科举文化等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