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明代赵珣补遗
【发布日期:2025-07-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劲

 

 

《花果图》

 

 

 

《松猴图》

 

 

    明末清初诗人、画家赵珣(生年不详,卒于1646年),本名璧,字枝斯,一字十五,莆田人,万历中布衣,清顺治三年丙戌,其客死福州。《明诗话 榕城诗话 闽游诗话》中载:“……予有诗云:‘胜国诗人赵与陈,七闽遗老茂之存。钟山片石西湖水,千古知音是栎园。’”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赵珣的事迹被《福建画人传》《福建通志》《莆田志》《明画录》《图绘宝鉴续纂》等著作所收录。”为了能更直观地呈现赵珣的才华和艺术风格,笔者搜集了相关的诗文之题与序,以及册跋、札子等史料,以探析赵珣的艺术交谊与创作思维。

赵珣嗜古好奇,豪放洒脱,善于诗词书画,画作题材主要包括山水和花鸟两大类,恰如《莆风清籁集选注》卷二十八中《兰陔诗话》云:“十五善画凫雁,极飞鸣生动之致。山水亦在摩诘、云林间。……诗集不传,从《闽诗传》中得二律,画卷中得一绝。”特别是其擅长的山水画风接近倪瓒,展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柳湄诗传》载:“莆田明时二画师:宋珏好作春初树木,笔墨极简,而生意蓬勃;赵之璧工翎毛芦苇,撇撒数笔,便跃跃欲动。……”赵珣传画名于后世,尤喜以不同的画法来描写松树的艺术形象,更是赢得了人们的赞誉。福建博物院收藏明代赵珣的《烟壑乱松图卷》《题松山图》:“曾随麋鹿入深山,学得仙人物外闲。独有看松机未息,漫传风露一枝寒。”《林太史集》卷三载林南池《题孙家所藏赵珣风雨乱楸手卷》:“老松万树撑青空,日光逗漏蟾影通。黑云陡起风色恶,羲和敛辔余冥蒙。列缺先驱过林薄,戈矛队里朱旗冲。倏胂倩利不能视,狡兔缩项猿潜踪。惊涛荡潏倾崖壑,鞭策鬼神驰青骢。龙子龙孙更狡狯,衘枚疾走如攻墉。珣也笔墨信奇特,研池滴水横硿礀。槎牙肝肺酒后篌,张颠草圣将毋同。时当六月苦炎热,流膏烁体思长风。孙郎忽持此书至,索我题句何忽忽。亟张素壁坐赏玩,肌肤生粟双耳聋。荡胸决眦无畔岸,茫然莫辨西与东。为君题毕不敢挂,茅齐四面防飞蓬。”

其次,赵珣热爱花鸟画创作,善写凫雁,娟秀可观,极飞鸣生动之致。在水墨写意创作领域,开创出适合自己的诗、书、画合璧之路。比如,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赵珣作《松猴图》,右上方落款“己酉秋日写于石城草堂,赵珣”,钤印二方“赵珣之印”“枝斯”,右下角钤印二方“碧藏楼章”“游定远收藏印”。明崇祯十四年(1641),赵珣作的《花果图》,以没骨与写意的技法结合,描绘了荷花、绣球、兰花、荔枝等不同季节的花果。诚然,赵珣择以枯木竹石为题材来创作,与其亲近、仰慕自然的文人情怀密不可分。张琴《题赵十五画枯木竹石图》:“疏篁与古木,幽意不可写。西湖风雨多,谁语伤心者?”《山与楼诗》卷三中清代林翰《题赵十五竹木图原跋云荒村僦居独与孤木疏篁相对春深如有所会因泼墨写此寄赠阿太社兄》:“枯木并修篁,付与村居者。此中着茅屋,幽意不可写。”《倦知楼诗》中载张培挺《题赵十五竹木图原跋云荒村僦居独与孤木疏篁相对春深如有所会因泼墨写此寄赠阿太社兄》:“当春写竹木,人画两绝俗。看君一幅图,定君终身局。”尽管赵珣的花鸟、山水画作数量不多,但每一件都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的精湛造诣和高超技巧。清代黄锡蕃《闽中书画录》卷四载:“……初治举子业,嗜古好奇,与时不合。遂弃去胸中磊砢之气,发之于诗歌,清幽激楚;兼爱写凫雁,沆漭中飞鸣生动;书亦娟韵可观。顾不乐以书画名当道,有求者非其意不肯作。……”事实上,赵珣性孤僻,不多为人作,唯山房寺壁则淋漓泼墨。周亮工《书影》卷四中载:“……所为《枯木竹石》,闽人珍之。然性孤僻,不多为人作。惟山房寺壁则淋漓泼墨,与叔度先后死。亦不能葬。存永因举十五之棺与叔度合葬于小西湖之侧。余为书碑,曰:‘明诗人陈叔度赵十五合墓。’”清代郑兆元《诗人墓》言:“栎园葬诗人,陈鸿赵十五。湖月照吟魂,寂寞一抔土。”郑兆元,字国仁,号春泉,侯官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有《韵语偶存》。

关于赵珣的生平、交游事迹较为稀少,只散见于一些地方志、诗选或文集中。如有赵珣《元夕,曹能始招集河上居,予适晚至》《曹子章直社西峰小隐按:子章,学佺子,名白,晚字子复。西峰即今西峰里也。》等诗词。确如《闽中书画录》卷四载:“……平生严取与,寡交逰,与三山商孟和为至友,没偕(实“皆”)葬于福州西郊。石仓曹学佺(号石仓居士)尝谓孙昌裔曰:‘吾平生阅人颇多,求其超然高洁,有东晋名士风如赵枝斯,指不多屈也。’其为当时推重如此。”笔者通过整理与研究同时代的文人、官员、隐士等的文集、书信和笔记,获悉赵珣生前、卒后各友人与其交谊的相关史料。

例如,赵珣与崔世召常通过诗书往来或介入雅集活动等拓展了关系。《崔世召集》第808595页分别记载了崔世召《七夕,同赵十五集萧太真斋头,步月城上分赋,得妆字》《赵十五过访凤山寺,时将有远游,诗以赠之》,以及明天启三年(1623)二月,57岁的崔世召作《挽赵十五母》等诗文。

赵珣与徐兴公的交往不仅限于文学创作,还体现其于地方灯文化的关注上。《鳌峰集》卷二十第614页载,徐兴公作《元夕夜、邀喻宣仲、徐昭质、杨南仲、僧敬中、赵十五集风雅堂,同赋莲花灯》。

赵珣与曹学佺两者因共同的文学兴趣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石仓文稿》中“浮山堂集”分载曹学佺《送赵十五》《九日首举石君社分得六麻韵客为俞羡长陈诚将胡白叔俞青父郑汝交赵十五李季美李明六陈可权包一甫舍弟能证》和《石仓诗稿》中载曹学佺《赵十五还莆将发舟矣邀同包一甫陈有美诸子集长至台看梅而别》等诗文。

赵珣与陈衎的交情,体现在诗文唱和、书画交流或共同参与某些文化活动上。《大江草堂二集》卷二、四、六、八中分别记载陈衎《招女史茂生以念五日写错十五走笔解嘲》《赵十五为陈长源画秋海棠未竟而去予为之补一石》《陈恭军招同赵十五山人陈子含茂才林元甫明府探梅西湖》《孙子长督学携赵十五林正则二山人小坐榕阴得真字时有寇警》等诗文。

赵珣与商梅之间的友谊在诸多诗文中可以得到验证,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与追求。《汇选那奄全集》第102257页分别记载商梅《越山菴同赵十五访僧》《出城同赵十五》等诗文。

赵珣与许友的交游,体现了文人之间以文学、艺术为纽带的精神联系。除许友题《与赵十五修白骨塔诗》之外,《中华美术丛书》第4册“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上”第71页载许宰《跋赵十五画》:“枝斯为人作画,尝借僧寮为解衣吮墨之地,一岁中家居无几日也,又尝发愿画鸡鸭将以易生者放之门外苍头持鸡鸭来者屦相踵。”许友,许珌从弟,原名寀,曾名宰,后更名友,字有介,又更名眉,字介寿、介眉,号瓯香,侯官人。崇祯诸生,人清不仕。许友才兼诗书画三绝,有《米友堂集》。《米友堂集》第284页载许友《与周减斋先生》:“陈叔度、赵十五,同乡人,复同社,死不能为之葬,真当愧绝。顷拜捧瑶函,嘉言懿事,光浮纸背。友同乡同社,人当以五福炼作珠环,百灵和为兰蕙,纪仁人君子之用心也。二翁有子而无知,于泉台风月之晨,有拱手而含笑耳。”

《许友许珌诗文集》第238279页分别载,明代许友《赵枝斯遗稿序》:“丙戌九月,赵君枝斯卒,社人许友捃拾其遗诗,仅得如干篇,将醵金梓之。先为之序曰:呜呼!人而能有善行无名心,自非佛地中人,盖几几其难之。今如枝斯,可谓有善行无名心者。枝斯长于画事,名走四方耳。先是名璧,字十五,四方人来宾于闽,辄先问赵十五山人无恙,则操缣素以往者。枝斯夙命以佛为皈,居恒好脩善果,城中放生道场普度疏请,皆以枝斯倡首,诸凡老斋公、山和尚,莫不知有赵十五居士者。枝斯为人作画,尝借僧寮为解衣吮墨之地,一岁中家居无几日也。又尝发愿画鸡鸭,将以易生者而放之门外。苍头抱鸡鸭来者,屦相踵焉。计积年以来,披毛乞命于指下者,不知其凡几也。枝斯半生忙于画事,忙于佛事,足迹少入诗社,人亦罕见其诗,以为枝斯未必长于诗也。予每从友人扇幅上读其数篇,殊觉清绝,私爱念之,亟欲得其全稿,移书屡索。枝斯答曰:‘床头数卷,皆诅风骂雨之声,早知如此见爱,则悔一枝松火化为灰尘。’予固疑其靳而不予示也。兹者枝斯死,予执孝子手,泣问遗草几何,则云:‘先君年来诗概从火矣。’予始叹枝斯语,盖非妄者。陈子君锡、郑子永昌,枝斯之善友也。发其敝簏,得戊午、己未、庚申三草纸,已黄如枯叶矣,是其所偶遗而未及焚焉者。予复移书索之,计枝斯为诗编年成卷,此仅其十之一耳,然其壮年所作妙诣,遂已若此,彼其晚岁精进,更何可言,今惜不得而传之矣。王摩诘亦佛地中人,其为诗自称宿世词客,前身画师,犹悔以余习未舍,偶被世人之知。盖自忏夫浮名之为累也。枝斯之意,亦以吾既不能自悔,尚以画事为世所知,使名走于四方之耳,徒欲少资其润笔金,为放生普度诸善果费耳。坐此不能焚砚,忏之无及,又何可既渔画师之号,又猎词客之称,犯佛国贪戒乎?以故坚忍力发松火一枝,庶几藉此自赎,其用心良苦也。枝斯有老友一二人,为经纪后事,解其橐装,尚不能满五十金,箧中无长物,仅余旧泾纸一束,佛像画稿数条。噫!经年弄笔所得,皆安归乎?亦随手为放生普度诸善果尽矣。是知枝斯所澹,又不独在于浮名者。陶贞白迟于上升,徒以三朝浮名为累。今枝斯独能以有善行无名心,作一担荷去,可以路指西首,合掌回向矣。”

许友《与赵十五劄子》载:“梅蘂正肥,酿香未饱,得此数日不情之雨,花刑亦太酷矣!岂梅花亦有乱世之惨耶?吾辈近来无可为乐,襥被劈薪,愿坐山堂卒岁。遇此景况,益令人痛哭。腹作响涨,想是酒杯索命。若偿之以贱鳊,当千百我不足。无已,乞石舟茶为秦师,伏惟印斜三道,赍与奚奴。茶从来以山名,以水名,今则竟有以姓字名者,可知世间之沉落佳士亦多矣。然不有此一番沉落,亦非千古真正佳士。”

赵珣与徐钟震的不同诗文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士人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选择。约清顺治三年(1646),徐钟震与崔五竺、何纫秋三人同观莆口黄玄卿存示的赵珣诗册。据《雪樵文集》载,时年三十七岁的徐钟震作《赵枝斯诗册跋》:“枝斯,莆产也。早岁侨寓三山,即类三山人。器字淳厚,雅擅丹青,尤精于花鸟,以故人无不欲得其片纸只帧者,枝斯亦多与少拒。且性就菩萨戒,凡有可以济人利物之事,无不赞叹为之,每以己画禽鸟数幅易世间生命数数以为放生地。噫!用意何恳也!以故人又无不敬爱枝斯之为人者。至于诗字,咸有象外结构,然不即驰声艺坛者,为画所掩也。枝斯殁后,许子有介辑其遗诗,仅得庚申、辛酉二稿,百有余篇,亦千百中什一耳。盖其生平不欲着脚于文字间,故任其散逸而不惜。莆口黄玄卿雅慕枝斯,每有长笺短札相寄,辄什袭藏之,兹装潢成帙,虽曰珍重遗篇,而生平交谊亦于此可见。予因以重枝斯者重玄卿也。夏日携过山,桐阴正绿,睨睆声繁,盆兰茗椀之下,聊一披展,不胜情至,窃为枝斯幸,且册内之诗与前有介所录者毫无一字相同,又窃为枝斯幸也。敬书数语以归之。是日,同观者为崔子五竺、何子纫秋。”

据载,赵珣与曾异撰的交集,在诗、书、画创作上亦有一定的学术联系和思想影响。曾异撰《与赵十五》:“十五双腕能画,不得纵力于诗,使千百年后,少吾代赵十五一位者,皆此两手王摩诘、倪云林绝妙山水为祟。使十五折肱痿臂,无手可鬻,便入山闭户。从此十数年,李白、杜甫未可知,何至出贾浪仙、孟东野下哉!弟与兄俱老矣,至四十年以上,尚茫茫然,不计算百世而下,位置何所,无乃蜉蝣不知旦暮者乎?”曾异撰,字弗人。原晋江籍,移居侯官。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其个性耿介,终身不求仕进,善为长诗与古文,有《纺授堂诗集》《纺授堂二集》《绶纺堂文集》等。值得一提的是,黄娴《莆田明末画人赵珣生平及作品研究》中“赵珣与宛在堂”的文段所载,在赵珣逝世后的200多年里,福州诗人黄任、陈恭甫、吴玉麟、谢章铤等亦留下了美好的诗篇。历代文人相惜亦相重,闽派文艺珍贵之极。

明代画家赵珣多才多艺、超然高洁,富有东晋名士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人的颂扬。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