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7日小暑当天,莆田荔城北大道邮政支局内热闹非凡。全省各地的集邮爱好者齐聚于此,手持《荔枝》《小暑》《郭沫若》等专题邮票,在“小暑,荔枝红了!”纪念邮戳前有序排队,将一枚枚精心制作的纪念封、明信片寄往全国各地。这枚特别启用的邮戳设计独具匠心:饱满的荔枝串、宋代蔡襄《荔枝谱》线装书图案与莆田地标古谯楼相映成趣,配上郭沫若“荔城无处不荔枝”的经典诗句,方寸之间尽显莆田千年荔枝文化的独特韵味。
盖完邮戳后,参与者们带着邮品开启“荔城邮福”之旅。在绶溪公园、双福村、洞湖村等地,大家手持邮品与荔枝雕塑、荔枝古树合影打卡,并通过新媒体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正式拉开“荔城邮福”集邮文创活动的序幕。
作为别称“荔城”的城市,莆田荔枝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至宋代已蔚然成风。荔枝树不仅是莆田的市树,更成为这座城市鲜明的文化符号。2016年7月23日,《荔枝》特种邮票首发式在莆田举办,为当地邮迷开启了盛夏“啖荔邮荟”的新篇章。近期随着《长安的荔枝》热播带火荔枝文化IP,进一步点燃了莆田邮迷收集、策划、制作荔枝邮品的热情。
“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让传统集邮文化与大众喜爱的水果相结合,以‘荔城邮福’理念打造集邮文创产品,正在探索出一条集邮文创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连续多年来莆参与活动的福建省集邮协会学术委员林子程笑着说。 (时报记者 吴芹芹 通讯员 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