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明代“才子知县”陈甘雨
【发布日期:2025-07-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林祖泉

  

一块镌刻“中流砥柱”四个大字的明代巨型石刻,于2009年在山东泰山被发现并修复。它位于泰山红门景区罗汉崖附近的河道内,镌刻在一块长4.2米、宽2.3米、高2.5米,重约100多吨的泰山石上,由于风吹日晒、水流的长时间冲击,发现时字面已褪去颜色,所以不太引人注意。

石刻中央的“中流砥柱”四字竖列二行,每个字的字径0.8米,字面高1.76米,宽1.75米;两旁分别刻有“莆田少渠陈甘雨书”“明嘉靖丁未中秋日”16个小字,字体为飞白书体,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该石刻书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秋,作者为时任莱芜知县的陈甘雨。

有关陈甘雨身世的记载,后人所知是不详的,只能从碎散的史料中了解。陈甘雨,字应时,号少渠,明兴化府莆田县黄石塘南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擢秦鸣雷榜进士第。次年,任莱芜(今属山东)知县。他自称其身份是“赐同进士文林郎”。

当时的莱芜县,共有五千二百多户人家,不足五万的人口,散落分布在山野城郭之间。在陈甘雨赴任的前一年,,因为“民渐贫窜”,一些地方人已稀少,粮差等事难以完办,县民赵雄等人吁请建议,由原来的四十二保并为三十九保,仍为东西南北四乡。乡保里甲的四境之民,面对的是这样一片土地:五分之二是山林坡泽,不能耕种;能够耕种的部分,其中“平而旱者十之六,下而涝者十之三”,也就是说,只有十分之一的土地属于良田。

莱芜虽僻壤,而贡赋徭役是不可少的,这些陈知县同样是要认真面对的。

在莱芜任职的时间里,陈甘雨升堂断案,下乡察事,访贫问疾,论理训道,春秋祭祀,读书作文,嘉言懿行,豪举善政,做了许多有益地方百姓的事情。

 

增置铺舍  加强城防

 

陈甘雨为明代莱芜第二十七任知县,上任后他“修蔽茸颓,率有成效”。当时莱芜因地处偏僻山区,未设驿站,只设置了一些铺舍,负责文檄传报、使宾往来,多集中在城区周围。明嘉靖《莱芜县志》云:“我朝稽古定制,要冲之处,威设马驿其文橄飞报,使宾往来,惟赖铺兵以迎递之耳。”

铺舍的功能,除了传递信息外,还有地方前哨的作用。过去莱芜原有十铺,而东北险要之地,却未设立,或虽设而弃。陈知县到任的第二年,就在县东北七十里的瓮口(青石关)山,新设一铺,名“瓮口铺”。

瓮口山形如瓮口,瓮口道是贯通齐鲁的“九省通衢”。嘉靖间,熊御史巡历此地,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以记其险:“道出瓮门东,层峰倚碧空。两岸浑欲堕,一径仅能通。怪石蹲如虎,盘松曲似龙。道旁遗古洞,传说隐周宗。”当时在此设铺,无异开辟了一条信息通道,设置了一个安全哨所,也是十分必要的。次年,陈知县又在东北六十里重新建起和庄铺,设铺司1名,兵夫2名。由此可见他的眼光敏锐。

 

兴建堂廨  百废振兴

 

县治大厅琴堂之后,原有后堂,然而废弃已久,遗迹无存。陈甘雨到任之后,觉得“治无后堂,堂吏退无所”,多于行政不便,但新来初至,百废待兴,虽有重建之心,而无修建之暇。直至“学校伤矣”“间阎父矣”,已一年过去,这才着手兴修。

于是,“募众伤材,教以肯作,甫六月而役大就,堂凡四撞,廊凡四十架”。建成之后,他说:“予固乐兹堂之新,而又深感吾政之不尽兹堂也。”取“失调之瑟改弦,不善之治更化”之意,名其堂曰“改弦堂”,并亲作《建改弦堂记》一篇,刻石立碑,以示纪念。

该文写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腊月,也即他任期将满前的一个月。除记述了堂廨的修建过程,还描述他三年的为政过程,从起初的百废待兴到后面的奋发作为,文后从对后任的期望中,也表露出对自己政绩的满意和欣慰。而且,联系自己的为政经历,想得十分高远。正如《堂记》所说:“予兹在莱已三载矣,官壁其堂,吏居其所,上下背承,以役于公。”

 

平复暴动  率众杀敌

 

莱芜及其周围矿冶比较发达,矿冶工也较多。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青州府暴发以姚世清为首领的矿工暴动,陈甘雨曾随参政韩威、知州沈震等前往“剿抚”,后姚世清被擒,矿工暴动被平,为此他受到明朝廷的诏赏。

此外,陈甘雨为在一次对“妖贼”作战中牺牲的3位勇士立碑,名曰“三勇碑”。其碑文这样写道:“蠢彼妖贼,叛据究邦。我统尔师,实破其巢。取彼元寇,献于帝廷。悯尔三勇,慷慨阵亡。我收尔骨,返葬故丘。特起兹祭,用慰尔魂。各我有司,岁其祀之。”从这篇碑文中,我们知道他亦曾带勇作战,并杀入敌穴,擒捉叛首,除灭贼寇。尽管无法知道这次行动的时间、规模、细节等,但也从侧面看到了一位忠肝义胆的武勇知县形象。

 

编纂县志  存史资政

 

其实陈甘雨在莱芜历史上最大的贡献,还是他为莱芜修撰了第一部县志,给自己在莱芜任职的三年画上了一个“无憾”的句号。陈甘雨所修《莱芜县志》,共八卷,二册,分有图考、地理、贡赋、建设、政教、人物、文章、杂志等8个部分。卷首有章丘进士李开先序、陈甘雨序,卷末有熊兆跋语。志书刊刻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传本极罕,宁波天一阁藏有孤本。

全书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沿用大、小序的写法。大序为前言,小序为细目之序,各序叙述了其篇目内容设置的原因及意义,简明扼要。志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文字洗练。“于政务丛集之余,能摭故实,采新闻,而为莱芜一佳志”,“有余力而为是举,固有以也”,其内容“无一字之虚言,为千载之实录”,成为莱芜现存最早的县志。

尤其是把大名鼎鼎的“莱芜旧八景”写入《莱芜县志》中,其为“矿山呈瑞、汶水西流、宫山夕照、凤岩仙踪、深潭龙现、两洞云连、棋山柯烂、龙峡雷鸣”。其八景诗清雅古正,将八景的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当时罢归故里的章丘名宦、“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李开先称其:“青年博学,有规措之才,警敏之智,临政略无难色而绰有能声,刑清事简。”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