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江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许多行业被淘汰掉,有的被新的行业所更替。比如磨镜行业已经名存实亡,可是“磨镜”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莆田乡村,每当听到“铿锵、铿锵”的铜板片互击的声音时,人们便意识到磨镜师傅来了。他们会赶到磨镜担去配钥匙,或从家中找出破伞漏铝锅,请磨镜师傅修补。
磨镜,就是磨光镜面,起源于古代铜镜磨治的一种手工艺。最早的铜镜出现在商代,是被作为祭祀的礼器出现的,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战国以后,铁制兵器出现并取代了铜制兵器,有了多余的铜材,便可以用来铸镜,铜镜的数量就多起来了。到了西汉末期,铜镜开始走向民间。铜镜主要用途是用来照脸和照看梳妆,用久了就会朦胧不明,需请工匠磨治光洁。若遇喜事,就要将镜面磨治得光洁铮亮。唐王建《镜听词》中的“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便是指此种磨镜情景。
走街串巷的磨镜行当,在古代最早时期称为“负局”;磨镜工匠称为“负局先生”,或“负局生”。局,《增韵》:匣也。磨镜局,就是置放磨治铜镜工具的藤匣子或木匣子,即磨镜行当的工具箱。自铜镜走向民间之后,街市上就开始出现从事磨镜职业的工匠。汉刘向《列仙传·负局先生》:“负局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语似燕、代间人。常负磨镜局徇吴市中衒,磨镜一钱。”其中所指的负局先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他是三国时吴国医生,平生从事磨镜职业,深入民间,遇有病人,则子九药治疗,多有疗效。因姓名不传,故一般人称之“负局先生”。以后,“负局先生”便成了“背负磨镜箱”的磨镜匠代称。如唐刘禹锡《磨镜篇》:“门前负局生,为我一磨拂。”元陵希惠《赋郭用和所藏古镜》:“愿君试觅负局生,炯然秋月高明堂。”其中的负局生即负局先生,指走街穿巷的磨镜工匠。
民间磨镜行业的初期阶段,生意萧条,走街穿巷的磨镜工匠的生活贫困。正如唐刘得仁《赠道人》诗:“长安城中无定业,卖丹磨镜两途贫。”《太平御览》卷七一七引《海内士品》:“徐孺子尝事江夏黄公,黄公薨,往会其葬,家贫无以自致,賷磨镜具自随,赁磨取资,然后得前。”这是因为古代的铜镜一般是珍稀品,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虽然后来铜镜走向民间,但也只是一些富裕家庭才能用得起,那些磨镜匠人的生活来源便可想而知了。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物质丰富,磨镜行业逐渐进入了发展阶段,铜镜成了民间百姓家的生活用具,磨镜工匠的队伍也随之扩大。如宋吴自牧《梦粱录》即载有:“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与此同时,磨镜匠人的精湛手工艺也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扬。如南宋诗人陈耆卿的《磨镜》一诗:“蠹蚀宁堪久,挂揩长恨迟。浮云手底尽,明月眼中移。鉴垢浑能治,心尘不解医。休云磨者贱,此百主人师。”
当磨镜行业进入成熟的阶段时,磨镜匠人的走街穿巷也就成了一种社会行业习俗了。这时他们有自己特色的行业行当——磨镜局:工匠跨坐的宽面长条凳,便是他磨治铜镜的工作桌,面前是他的工作行当——局,即藤(或木)匣子的工具箱。局的上面部分是作为招揽生意信号的小铜锣。走街穿巷时,“负局先生”(磨镜工匠)就一肩负局(匣子),一肩扛长凳,边走边敲打小锣以招揽生意。这跟现今的一担磨镜担和一只小方凳的磨镜行当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业务工种发生变化所致。
到明清时期,近代玻璃传入中国之后,铜镜便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此时遗留下来的铜镜越来越少,磨镜工匠的生活越来越穷困,为了生计,他们便开始转向磨治铜制的装饰品或家具。比如,当时官府衙门、富家门第及寺庙宫观的大门槛上突凸的门簪和大门门扉上的门圈铺首等铜制装饰物,经过长年累月的空气氧化,一般都会暗淡发黑,一旦碰到喜事或隆重节日,这些铜件装饰物必定要雇请工匠来磨治,社会上能胜任这种活的工匠,当然就是那些熟练的磨治铜镜工匠。
不过,门簪、铺首之类的铜饰物毕竟太少,这些活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上那么多磨镜工匠的干活需求。天公不弃贫贱人,幸好民间中尚有许多铜制品,诸如衣妆箱饰、镜箱铜饰、铜锁头、铜发簪等等,都需要磨光,这些磨活,也都雇请磨镜工匠磨治;后来连金饰品、银饰品也都让磨镜工匠来磨光;甚至最后发展到开铜锁、制铜钥匙等活,也找磨镜工匠来完成。这样,磨镜工匠的业务,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20世纪末,境内磨镜工匠的业务已经扩展到配修钥匙、修补眼镜、磨剪刀、铣菜刀、修时钟、修雨伞、补雨鞋、铆钉等众多繁杂的项目。昔日的“负局先生”,历经2000多年的演变,变成了多面手的“磨镜(ɬai)”,正应合了陈耆卿诗中“休云磨者贱,此百主人师”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