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福船,莆商通江达海的见证
【发布日期:2025-07-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凌燕/文 杨洲/

 

千百年来,一艘艘出海舟楫载着一代代莆田商帮,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闯天下。涵江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在修缮提升时,装置建造一艘清代远洋贸易的福船,还原“海丝扬帆”场景。

日前,笔者来到清代福船施工现场探访。

得知笔者欲登船,在福船上的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廖军令找来一块狭长的木板,架起一道连接船岸的临时“便桥”。

笔者颤颤巍巍“过桥”。站在甲板上,头顶烈日,不知不觉汗流浃背。这时,手机屏幕显示室外气温34℃。

“再过不久,甲板上就要竖立3根桅杆,其中主桅高17.5米,安装三面船帆后,福船就更醒目了。”廖军令说,“这种三桅帆船能利用65度角以内的风行驶,只要装载足够的生活必需品,就可以在海上连续待上数月,甚至环绕地球航行都没问题。”

莆商乘坐福船走向世界,一路闯荡,从未止步。福船运载无数的茶叶、桂圆、荔枝干、陶瓷等莆货,跨越海洋,远销异国他乡。涵江区通过还原海上丝绸之路的清代远洋贸易福船,讲好“向海而生、拓海而兴”海商传奇故事,打造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地标,激活“海商文化+文旅融合”新路径。

“福船长26.7米,宽6.3米,甲板尾部最尾楼高处为6.3米。船分成两层,甲板以下的船舱为底层,甲板上的尾楼为第二层。船重达120吨,排水量180吨。”廖军令说,“35日,福船开工建造。目前,主体施工和外加工皆顺利进行,工程已完成80%。接下来,将要进行滑轮、木绞车和船帆升降装置的安装,以及船尾楼顶部栏杆、登船楼梯等附件加工制作。”

走进船舱,只见地面上堆满五颜六色的颜料罐,前方一幅“鹢鸟”木雕映入眼帘。这方小小的船舱是廖军令的临时工作室,近来他每天在此给“鹢鸟”上色,彩绘后的木雕将安装在船头。

廖军令说,彩绘可不是随便画画那么简单,处处都是门道,一不小心,画面就会走线。凹凸不平之处,颜料更容易脱落,需要额外打底。目前已经上了第三层底漆,打磨了三遍才保持光滑平整。

清代文献记载“船头绘鹢鸟以避浪,舷侧书吉语祈顺风”。鹢鸟外形似鹭,善飞翔且不畏风浪,古代船舶常在船头绘制鹢鸟图案,取其驭波逐浪的寓意,祈求航行平安。在建福船的船头托浪板,雕刻“陛犴”“鹢鸟”等海洋文化图腾,船舷两侧绘制“顺风相逢”“海不扬波”等吉祥纹饰。船体水线以下涂刷砖红色防锈漆,保留文献记载的“闽船多用朱漆饰底”特征,延续传统防腐工艺,展现“以船为家、以海为业”的贸易生活。

福船是中国古代四大船型之一,不仅承载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先进水平,更象征着中华海洋文明的伟大成就。15世纪初,中国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其壮举背后,是福船以水密隔舱、鱼鳞搭接等领先技术劈波斩浪,穿越太平洋与印度洋。明嘉靖时期,东南沿海倭患频发,福船被改造为战船。戚继光盛赞福船“高大如城”,常能克敌制胜。这种木质巨舰既是文明交流的载体,亦是捍卫海疆的利刃。

如何让这艘120吨的船在水面纹丝不动?

“这艘福船上有一项‘黑科技’,我带你去看看。”廖军令神秘地说。踩着陡峭的楼梯,笔者来到船舱,就着炮眼透出的阳光,只见6根粗大的钢柱支撑着船体。

“这些圆钢柱是这艘船的‘定海神针’。”廖军令说,“圆钢柱固定在水下水泥墩上,其外面套着直径42厘米的钢管,与船主体紧密相连。涨潮退潮时,船体顺着钢管上浮和下降,不会左右摆动。”

承载着“向海图强”精神的福船,仍激荡着深蓝之梦。

这艘福船,激活了莆商扬帆闯海记忆,诉说着莆商先辈驾驭风浪、纵横四海的商业传奇。激励当代莆商,赓续敢为天下先、敢谋天下事、敢闯天下路的基因,在新时代再度破浪前行。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