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丹
这是一片让我深感震撼的山巅石岩旷野。
蓝天,白云,天大地大。莆田多蓝天,有山有海的地方,蓝天更是清澈深邃。让我震撼的是石岩旷野上的石坑,大小不一,纯天然的。近看像一朵朵云,疑似天上的云朵倒映在石岩上嵌下倩影。稍远望像一帧中国地图,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文明城市,美丽乡村。再细看,那些石坑参差错落,形如杯盘碗碟,人称“三十六碟”“仙碟岩”,是“众仙聚筵处”。踏在这片土地上,恍如踏在月球上。
这里是天云洞的一角。天云洞,因海雾常笼罩,仿佛九天云海之间,故称之。天云洞的石之多,之奇,让人叹为观止。像骆驼漫步,像鹰展翅,像犬吠,你说像啥就像啥。风吹过,石头会说话,用一种神秘语言,应了莆田新二十四景之一:天云石语。
天云洞在秀屿区埭头镇境内大蚶山上,是蚶山景观的主要部分。文献记载:“大蚶山主峰天云巅上有两块巨石,宛如两扇蚶贝,在烟波浩瀚的东海上,也依稀可见其芳姿。兴化湾的船只进出港口,往往以它为方位来定向。”据地质学家考究,远古时代,蚶山乃海底一礁,因地壳变迁,海礁逐渐升出海而成山,历千年浪淘潮蚀,岩阵群立,怪石杂陈,石像遍布。
这些岩石,从海底跃到山上,是时间长河里的魔幻。倾听它们,抚摸它们风化海蚀的表面,斑驳的,深沉的,粗砺的。人生不过一世,而这些岩石,历经沧海桑田以永恒。
据说“莆田”的方言谐音就是“浮沉”。“沉七洲,浮莆田”。童年,下大雨的时候,台风天的时候,我总是担心地面会沉下去。那是我最初的敬畏生命。
第一次遇见天云洞是在8年前。从市区乘车途经一村镇道路改造中,颠簸,辗转,尘土飞扬,路途比想象中远了许多。在看到“三十六碟”的那一刻,顿觉不虚此行。那时和友人同行,友人正遭遇婚姻解体。置身此中,听风声,石语,看石之坚韧,风之瞬息万变。在永恒与瞬间中,叹一份海誓山盟的分崩离析。人之渺小,沧海一粟。人之坚强,超乎想象。
再见天云洞,是一个寒冬时节。同样的路线,已然畅通无阻,快捷便利。
从山脚下往山上行走,半山腰见一爬藤植物,爬满一座房的一面墙,爬成一棵大树的模样。细看零星几片红叶,才知道原来是爬山虎。爬山虎有艺术细胞,又有飞檐走壁的技能,寒冬里就用强劲的藤,画出一幅生动的壁画。在天云洞的半山腰,以美,以坚韧迎接游客的到来。
直奔那一片山巅石岩旷野,这远古时代的冰臼奇观,依然震撼。
来天云洞,许是来看景,许是来祈梦,许是与石头对话。
来天云洞,站在山巅石岩旷野上,是更深层次的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