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草鞋与草屐
【发布日期:2025-05-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朱祖厚

 

旧时,人们难得穿用布鞋、皮鞋。从事挑担运输为生的人多是赤脚或穿着草鞋。常见的莆仙草鞋用稻草编织,麻缕作筋,20世纪60年代每双一毛半或两毛钱,能够穿用七八天。若遇雨天则非常容易踩烂报废。先辈们要赚一两毛钱都不容易,连草鞋都很爱惜。

草鞋历史悠久。草鞋属于易磨损用品,所以古人又称为“不借”。西汉·扬雄《方言》第四:“丝作之者谓之履,麻作之者谓之不借。”《汉语大词典·不借》引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一》:“一说为仙人凤子有草鞋一双,不相假借,邻人怒詈之。凤子即以草鞋掷与,化鹤而去,故称草鞋为‘不借’。”唐·伊用昌《题茶陵县门》诗:“茶陵一道好长街,两畔栽柳不栽槐。夜后不闻更漏鼓,只听锤芒(芒即芭茅,形似芦苇)织草鞋。”

莆仙白话有读音似cao3 yi4/yü4 o5,似“草亿鸭”“草锯鸭”的连读音者。下面要说的蹻、屩、屐、屦四字与这个白话音相关。

蹻、屩(jué):güo6,居约切;gü4-o5,拆分为双音节似“锯”和“鸭”的白读音,此音由güo6拆分为双音节即得,其实是“居约”二字的白话音。蹻、屩,草鞋也。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屩,居约切。”清·江永《古韵标准》卷4:“蹻,居约切。”《汉书·卜式传》:“布衣草蹻而牧羊。”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篇》:“子则草屩粗衣,蓬头垢面。”

北宋·徐铉为《说文解字·屩》所加的注音是“居勺切”,远远比不上“居约切”。“居约切”这个反切制作得可谓精美绝伦,草鞋是一次性用品,材质易得,制作容易,成本低廉,堪称俭约、简约之品。又,“约”字白读音o5(本文的o相当于国际音标[ɒ]),与“厦门”的厦、鸭子的鸭的白话同音,又是“约束”二字的合音。所以“约”字有管教、约束之义项。《史记·苏秦列传》:“母不能制,舅不能约(o5[ɒ5])。”正因为“约”字有o5音,与“下”的白读同音,“约”字又有“下(下贱、卑下)”之意。《晏子春秋·外篇》:“孔子……穷(困于)陈、蔡,不自以为约(下也,卑贱也)。”《论语·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心地不善的人不可以长期处于下贱的状态,会为满足私欲而作恶;若长期安乐,他们又容易变得骄奢淫逸。草编的拖鞋居于人(的脚板)之下,莆仙白话音似“草亿鸭”“草锯鸭”,实是“草居下”“草居约”也!

屐(jī。字亦作跂):gi7,奇逆切,音剧;gia7gi2-o5。木底鞋。“逆”字古音韵母铎部,主元音可读似ao。这个人好“逆(ga2ga8)”,你说东,他偏偏说西。所以“屐”字白读音之一为gia7,音似“业”。旧时以棕丝作带的木屐叫做“棕屐”,莆仙白话连读音似zang1 ngia7。棕屐,白话又叫做“棕屐kao7”,这个kao7是描摹穿着棕屐行走时木屐敲击地面的声音,而且其来有自。

“奇逆切”的逆,与石、尺、斥、席等字都在韵母铎部开口四等。它们的当代读音,韵母都是i。韵母iiao相通互转,犹如“一”之读似yao1,似“腰、幺”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音转规律。所以白话里:石音siao7;尺音ciao5;席音ciao7,草席的席;斥音ciao5。《尚书·禹贡》:“海滨广斥。”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尚书音义》:“斥谓地咸。”斥,盐碱地也。莆仙白话说海边的风都“咸咸斥(ciao5)”“咸斥斥”。“逆”字也可以有这样的变音:ngi7ngiao7giao7,声母ng莆仙习惯读g。实际上,根据李荣的《切韵音系》,开口四等在《切韵》所处的隋朝及之前是没有介音i的,因此“逆”字可以白读似gao7。而且声母g是浊音,白读常常变为送气音似k,于是“逆”字白读音转似kao7。“棕屐”音“棕奇逆”本应读似“棕gi2 kao7”,白话实际上读似zang1 ngia7 kao7,似“棕业kao7”的连读音。

《说文解字》:“屐,屩也。从履省,支声。”清·王筠《说文句读》:“元应引作‘履也’。又曰,屐有草、有帛者,非止木也。”元应就是唐代玄应和尚,因为避康熙皇帝玄烨讳而改“玄”为“元”。此处引的是玄应《一切经音义》里“屐”字的解释。“屐”字“奇逆切”的“奇逆”二字如果不相切而是相继读出,而且“逆”字主元音取o音,则gia7会变成gio7了。莆仙白话特指用咸草编织的拖鞋,读音听起来像“草奇鸭”或“草亿鸭”,正是“草屐”二字的白话音,“屐”字由gio7拆分为双音节,变得似gi4 o5。“草屐”白话连读音似cao3 yi4/yü4 o5

《后汉书·五行志》:“(汉桓帝)延熹中,京都长者皆著(穿着)木屐。”制作屐的材质多种多样。南朝宋·僧伽跋摩译《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7:“复有八种屐不得著:谓草屐、芒屐、迦尼迦屐、綖(xiàn。线也)屐、木屐、竹屐、叶屐、藤屐。”明·莆田林俊(字见素)诗句:“飘散祗(只)宜知者道,草屐踏云宽啸傲。”清·开詗(xiòng)诗句:“高拖棕屐偏寻蕨,深掘泥池多种莲。”

《说文解字》:“屐,屩也。”清代段玉裁就说屐和屩有区别:“按:《释名》:‘屩,不可践泥也。屐,践泥者也。’然则屐与屩有别。”能践泥(泥指泥浆)的指的是木屐。若是草编,践泥则易烂矣,更不要说帛屐了。木屐配棕丝宽带,莆仙叫做“棕屐(音业)”,而草屐就是白话说的“草亿鸭”,是咸草编的拖鞋。屩是草鞋。“屩”字“居约切”。“居约”二字不相切而是相继读出,草屩的白话音似“草居约”。 “屐”字“奇逆切”,“逆”字韵母铎(do7)部,“奇逆”二字如果不相切,而是相继读出,则似“奇ngo7”。所以“草屐”白话就会读似“草奇ngo5”,连读音变调似“草亿鸭”。“草居约”与“草亿鸭”“草锯鸭”音极为接近。屐与屩白话音相近,因此《说文解字》会说:“屐,屩也。”但是莆仙白话两者区分清晰,“草居约”或“草亿鸭”音只特指咸草编织的拖鞋——草屐。

“鞋”字是唐代新造字。之前乃至先秦人们用“屦”字。屦(),俱遇切,音句。《汉语大词典》:“屦,古代单底鞋。多用麻、葛、革等制成。后亦泛指鞋。”“屦”字上古音韵母侯部合口三等,当代音韵学家们公认今韵母ü为明清以来的读音,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侯部合口三等音似ǐuo,即似今之üo。所以“俱遇切”如果“俱遇”二字不相切而是相继读出,则读音亦似gü4-o5。这绝非偶然。草鞋古人又说“草屦”,因此其白话音也似“草居约”。白居易诗句:“床前双草屦,檐下一纱灯。”

草鞋、草屐已经退出莆仙人的生活舞台近半个世纪,只是作为一种遥远的记忆闪烁在历史的天空。今天来研究蹻、屩、屐、屦的白话读音,仍然是趣味盎然。“草居约”“草亿鸭”这样的白话音是否在印证我心里一直以来的怀疑:古人是否就是根据他们当时、当地的白话音制作出反切来的?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