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盛钟
“像我这样,四个手指分别牵住不同的线,注意区分手线和脚线,放线时要张弛有度,动作自然。”近日,莆仙木偶戏非遗传承人许淑阳提着人偶,手把手演示操作,指导学生们练习提线木偶技艺,一提一拉之间,人偶整冠、拂袖、捋须……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让人赏心悦目。
莆仙木偶戏,古称“兴化傀儡戏”,俗称“柴头仔戏”,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代,因其流传历史比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更早,被称为莆仙戏“戏兄”。莆仙木偶戏流行于莆田各地及其他兴化方言区,经常在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民间活动时表演,千百年来一直为莆田人民所喜闻乐见。2010年11月,莆仙木偶戏被列入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许淑阳是莆田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早年,她曾学习过莆仙戏表演,结婚生子后中断了演艺事业。2005年,36岁的她师从莆仙木偶戏表演艺术家黄燕飞学习提线木偶戏表演技艺,很快她便着了迷,练就过硬的木偶提线功底,技艺日渐娴熟。2013年,许淑阳创立了神众木偶剧团,剧团演绎的木偶戏《财丁贵》曾在全省木偶戏大赛上摘得大奖。
当天,许淑阳在家中搭起舞台架子,现场为学生们讲解提线木偶戏知识,并进行一番精彩生动的表演。状元走路威风凛凛、老人行动步履蹒跚、武将耍枪酷炫利落……各种提线木偶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高亢的唱腔,细腻的动作,彻底征服了在场的学生。“一缕缕舞动的丝线,演绎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感受到了木偶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神韵。”学生陈艺强说。
线线连偶,十指绝艺。操作提线木偶是一项体力活,表演时,十多斤重甚至二十来斤重的人偶一提就是几个小时,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人偶很笨重,练习过程十分枯燥乏味,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耐心。”许淑阳向笔者分享了自己练习提线技艺的心得,“靠的是九分热爱、一分天赋,正是满腔热爱,才让我这些年坚守了下来。”
几年前,在莆田文旅部门的推荐下,许淑阳来到“木偶之乡”泉州,参加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提线木偶表演人才培养”培训班。在两个月的集中学习期间,许淑阳系统地学习了泉州提线木偶艺术的精髓。回到莆田后,她博采众长,在木偶制作、服饰设备、表演技艺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提升,将更精湛的表演艺术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些年来,许淑阳和团队成员一直坚持在莆田各地进行表演,从以前的村庄、田间、寺庙到现在的广场、街道、舞台。“哪里能表演,哪里有观众,我们就去哪里。”许淑阳说。
神众木偶剧团有10多名成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这种情景,在莆田的木偶剧团中十分常见。据了解,近年来,受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化等因素影响,提线木偶戏观众越来越少,演出市场日益萎缩。由于演出需求不稳定,木偶戏艺人无法从中获得稳定收入,不少人只能将其当作副业。
2021年底,莆田市群众艺术馆曾开办一个提线木偶戏培训班,邀请许淑阳授课。当时,培训班一共招收了10名学员,但最后大多学员都没能坚持下来。
“提线木偶戏艺人日趋老龄化,收入不稳定,愿意学习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陷入后继乏人困境。”近年来,许淑阳经常参加莆田各地举办的非遗文化展示活动,并到学校进行非遗文化进校园演出。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演绎,让更多人了解甚至喜欢木偶戏,也希望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让莆仙木偶戏更好地传承下去,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