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江
丰富多彩的莆仙方言词汇中各词汇的构词和造词的方式各是不一,现分别将仙游方言中“秫米蕉”和“柴蕉”词汇构词进行漫谈。
仙游地方将形状较小、口感软糯的香蕉称为“秫米蕉”,将形状较大、口感粗硬的香蕉称为“柴蕉”。
“秫米蕉”和“柴蕉”两词的构词类型属于“偏正式复合词”(或“修饰式复合词”)。
“秫米蕉”结构为:名词(秫米)+名词(蕉)→复合名词;“秫米”为修饰成分(喻体),描述香蕉的质地软秫、黏稠,类似秫米的口感。“蕉”为中心成分(本体),点明事物的本质类别。通过比喻或特征关联,用“秫米”的性状修饰“蕉”,形成具象化的名称。
“柴蕉”结构为:名词(柴)+ 名词(蕉)→ 复合名词;“柴”为修饰成分(喻体),描述香蕉的体型大而口感让人感到质地柴硬。“蕉”为中心成分(本体),点明事物的本质类别。通过比喻或特征关联,用“柴”的性状修饰“蕉”,形成具象化的名称。
莆仙地区盛产秫米,用本地常见食物“秫米”比喻香蕉口感,符合方言词汇“就近取喻”的习惯(类似普通话的“粉蕉”),其语义显化,直接突出核心特征(软秫),帮助区分香蕉品种,具有实用性和描述性,也体现一种与“饮食文化关联的比喻”的构词方式。
“柴蕉”中的“柴”本义指木材,此处通过隐喻引申为“干硬、难嚼”的质感,生动反映了食物的感官体验,属于具象到抽象的语义转移。同时也是属于一种“特征描述型词汇”,即是直接以食物的物理属性(质地)命名,类似汉语中“脆梨”“软糖”等构词逻辑,凸显方言对事物直观特征的捕捉。也体现一种“地域文化词”,即是反映当地饮食文化中对香蕉品种或食用习惯的认知(如偏好糯软口感,故将不符合标准的称为“柴蕉”),具有文化语言学意义。构词的特征是通过复合构词法生成的、带有隐喻色彩的特征描述型词汇,兼具语言结构上的能产性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总之,“秫米蕉”和“柴蕉”两词汇属于“偏正式复合词”,核心构词法是“喻体修饰本体”,体现该莆仙方言词汇对事物特征的具象化命名的一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