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煌
在仙游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上,郑志忠以记者之笔记录时代变迁,以作家之思抒写家国情怀,三十余载深耕新闻与文学领域,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标杆人物。他既是新闻战线的“常青树”,又是笔力雄健的多面手,散文、杂文、通讯、小说皆有所成,更以侨务工作者身份搭建文化桥梁,诠释了一位文化工作者的多重维度。
一
在新闻工作之外,郑志忠的文学创作同样丰赡。他的散文集《家园漫笔》以细腻笔触勾勒闽中风土,杂文集《古典情思》则透射对传统文化的哲思;合著长篇小说《戎马人》展现历史叙事功力,而《守望家园》等作品更流露出对乡土文明的深切守望。作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他擅于将新闻的纪实性与文学的感染力相融合,形成“有筋骨、有温度”的独特文风。
在新闻与文学的双重天地间,郑志忠以记者之眼观照现实,以文人之心叩问传统。他的《古典情思》杂文集犹如一柄温润的玉尺,既丈量着仙作工艺的千年文脉,又度量着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疆域。这部被学者称为“新杂文美学实践”的作品,以“古典”为衣钵,以“情思”为内核,构建起独特的文学表达范式。
他写仙作家具,不是停留在“形材艺韵”的技术层面,而是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话——盛唐的雍容、宋代的典雅、明式的简约、清作的华彩,在他笔下化作流动的文化基因。当读者随着文字抚摸那些“木上雕刻的时光”时,能清晰感受到作者对打造“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产业蓝图,怀揣着如匠人雕琢木材般的执着热忱。这种文化书写具有双重价值:既为“仙作”这个地理标志注入历史纵深,又见证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他“以古鉴今”的叙事智慧,古今交响中的人文观照,暗合钱穆所谓“温情与敬意”的历史观。郑志忠曾坦言:“写历史人物不是考古,而是为了找到照亮现实的火种。”正是这种自觉的文化担当,使他的杂文既有《心湖微澜》里“读书偶得”的轻灵,又具备《戎马人》长篇小说中金戈铁马的史诗气度。他笔下的莆仙文化,既有《家园漫笔》中“炊烟缠绕燕尾脊”的在地性描摹,又有《艺苑笔谈》里跨越地域的学术视野。这种“立足乡土,仰望星空”的创作姿态,使其作品成为解读闽中文脉的密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建华曾评价:“郑志忠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新闻记者的田野调查、文化学者的考据精神、作家的审美表达熔铸成‘三位一体’的书写范式。”正是这种范式,让《古典情思》既可作为仙游的“文化导游图”,又能跻身当代杂文创作的创新样本。
从木作纹路到历史经纬,从街谈巷议到时代涛声,郑志忠的文学世界始终回响着两种声音:新闻人的社会良知与文人的文化乡愁。他在《守望家园》自序中写道:“每一次写作都是对精神原乡的复归。”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他的文字总能让人触摸到土地的温度,又望见星空的深邃。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这种“有根的写作”,恰似其钟爱的红木家具——历久弥新,暗香浮动。
二
身为福建省侨联委员、莆田市侨联常委,郑志忠将文化传播的视野延伸至海外。在对外宣传的舞台上,他宛如一位指挥家,精心策划每一场宣传活动,力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他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坚持发布推文,这些推文如同友谊的使者,跨越千山万水,传递着中国的文化与风采。这些文章也像一扇扇窗户,让海外侨胞透过它们,及时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受家乡的温暖与活力。
在侨史研究的领域,郑志忠同样展现出非凡的热情与执着。作为莆田市侨联华侨历史研究员,他积极投身侨史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华侨华人的历史与文化。他参加“嘉庚精神”“华侨精神”主旨研讨,在研讨中,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为传承和弘扬华侨精神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他积极向课题组反映仙游侨情新变化,协助《福建华侨史》资料收集,为侨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他还对《仙游县华侨志》编撰文本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他的这些努力,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侨史研究的道路,让后人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华侨华人的奋斗历程和伟大贡献。
郑志忠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马来西亚侨眷。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促进家乡与海外联系的重任,积极牵线搭桥引导华侨投身家乡公益事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马来西亚侨领卢金峰在家乡设立助学金,从2013年至2020年,受助学生惠及全县18个乡镇(街道)。“卢金峰助学金”已经成为社会认同的公益教育品牌,为仙游教育和扶贫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23年,国务院侨办与中国侨联联合授予郑志忠“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这一荣誉是对他多年来在侨务工作中辛勤付出的高度肯定。他以文化传播为己任,通过侨史研究、文艺交流等活动,以文为媒凝聚侨心,其参与的侨务工作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情感纽带。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文化使者的担当,展现了赤子对侨胞的深情厚谊。
三
作为仙游县政协委员,郑志忠以新闻工作者的敏锐与文人的情怀,谱写了一曲曲“沾泥土、带露珠”的履职乐章。他以脚步丈量民情,以笔墨书写民意,诠释了新时代政协委员的使命与担当。
他深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在蔡襄IP提案撰写过程中,不仅研读《容斋随笔》《蔡襄集》等古籍,更深入枫亭镇开展田野调查,实地考证,专访专家,使提案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现实针对性。这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态度与“脚底板下出新闻”的职业精神相融合,成就了提案的厚重质感。
他的提案实践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的有机统一。他对蔡襄、叶颙等历史名人IP的开发建议,既包含对古籍文献的深入挖掘,又提出“Ai叶颙”虚拟主播、动画造型运用等数字化构想,彰显了“让收藏在档案室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文化自觉。
“丹忱映初心,笔墨写担当”,他的履职足迹展现了微观调研与宏观把握的辩证统一。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履职能力,更感受到了“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精神境界。从蔡襄文化IP的开发建议,到污水管网建设的民生提案,郑志忠始终保持着“在路上”的姿态,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笔墨书写忠诚。
他的作品与行动,始终围绕“家园”主题展开,既有对现实的敏锐洞察,亦有对历史的温情回望,更饱含对未来的殷切期许。
郑志忠的职业生涯,恰似一部融新闻、文学、侨务于一体的“立体地方志”。他以笔为犁,耕耘时代;以文化人,守望精神家园。在媒体变革与文化多元的今天,他仍以不变的赤子之心,书写着仙游故事的中国表达,践行着“文以载道”的古老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