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
▲清代《天后显圣故事图轴》(局部)
▲清代《天后圣母事迹图志》之“助阴兵金人碎首”
▲《林妈祖志全图宝像》之三十五回
▲《林妈祖志全图宝像》之五十一回
▲清代《天后圣迹图》之“澎湖神助得捷”
据传,在抵御外族入侵、抓捕盗贼海寇、促进海洋国家友好邦交等方面,妈祖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被称为“海洋女战神”。
宋代妈祖助战事略
《妈祖文献资料》第11页中宋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载:“开禧丙寅,金寇淮甸,郡遣戍兵,载神香火以行;一战花黡镇,再战紫金山,三战解合肥之围。神以身现云中,著旗帜,军士勇张,凯奏以还。”南宋抵抗金兵入侵的三次战斗,军士们随身携带妈祖香火神符上阵迎击金兵,两军交战,士兵声称看见妈祖现身云间,挥舞军旗助战,一举解了合肥之围并取得胜利。清代《天后圣母事迹图志》之“助阴兵金人碎首”、清代《天后显圣故事图轴》的设色画面中,宋将利用水师官兵敬仰妈祖的心理鼓舞士气,使其奋勇作战。《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94页中《天妃显圣录》之“平大奚寇”记载:“与贼遇于中流,彼居上风,难以取胜。众祷于神曰:‘愿藉神力扫妖氛,上慰天子讨叛之心,下救万民蹂躏之苦。’顷刻间昏雾四塞,返风旋波,神光赫濯显现。”宋景定三年(1262),海寇作乱于兴、泉、漳之间海城,官兵得到妈祖神助,在莆田湄洲一带海域擒获海寇。
元代妈祖助战事略
元代妈祖信俗的发达促进了航运事业的发展,随着元代漕运的开通,妈祖信俗在中国沿海大部分地区得到拓展和延伸。元代海运漕粮的成功促使皇帝册封妈祖为“天妃”,将其和“护国”联系起来。《妈祖文献资料》第21页载,至元十八年(1281),元世祖颁《至元十八年封护国明著天妃诏》:“朕恭承天休,奄有四海,粵若稽古,感秩无文。惟尔有神,保护海道,舟师漕运,恃神为命,威灵赫濯,应验昭彰。自混一以来,未遑封爵,有司奏请,礼亦宜之。今遣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师兼福建道市舶提举蒲师文,册尔为‘护国明著天妃’。呜呼!捍患御灾,功载祀典。辅相之功甚大,追崇之礼宜优,尔其服兹新命,以孚佑我黎民,阴相我国家,则神之享祀有荣,永世无极矣!”
明代妈祖助战事略
明代,流传妈祖神助抗倭的传说。明永乐十八年(1420),妈祖助钦差都指挥张翥统领浙江定海卫水军破倭。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妈祖助福建总兵俞大猷与参将戚继光联兵御倭缉盗。清代澎湖娘妈宫重建,出土刻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讲述的是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妈祖显灵保卫水师都司沈有容退荷兰提督韦麻郎,《妈祖文献资料》第123页中沈有容撰《重建天妃宫记》碑:“万历辛丑夏,余时承乏浯铜,奉檄南征。……聿怀神惠,日笃不忘。乃筑乃塈,乃石乃材。乃建前堂,前堂翼翼,乃开后寝,后寝肃肃。视拓旧址深广倍之。于是居民、过旅,爰遣兵士商渔,罔不走集,敬恭祝祷,灵盖赫然矣。”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妈祖神助南澳彭山缉盗。台湾与大陆相隔,总是遭受倭寇的侵扰、霸占和掠夺。明末清初,妈祖助潮,使郑成功收复台湾,如今台湾鹿耳门天后宫保存有郑成功渡台时供奉的妈祖像,被奉为“开台妈祖”。
清代妈祖助战事略
清朝,妈祖神格迅速提高,主要是有辅助舟师征战、统一疆土的显灵神迹。
清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郑成功亲率二万多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从鹿耳门内海禾寮港登陆台湾。经过八个月的围攻,清康熙元年(1662)初,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沦陷三十八年的台湾岛。这一神迹在社会上广泛传诵,流传至今。清康熙十九年(1680),妈祖助风,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奉命克服厦门。《妈祖文献资料》第177页载,康熙二十年(1681)丘人龙所作《天妃显圣录》有“本朝助顺加封”一节:“康熙十九年二月十九日,舟师征剿厦门,驻崇武,与敌对垒。夜梦天妃告之曰:‘吾佐一帆北讯上风取捷,随使其远遁。’次日果得北风骤起,敌随披靡,大败而退。至二十六日,舍厦门入台湾,内地海宇自是清宁。万将军大感神助,立即具本奏神保佑之力。”清廷档案亦记载万正色奏请加封妈祖之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二万及战船五百多艘,挥师进攻澎湖,施琅特从湄洲祖庙奉请妈祖神像随军护佑且举行隆重祭典,妈祖成为护军之神。清代《天后圣迹图》之“澎湖神助得捷”通过视觉形象的描绘,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使观者联想到了妈祖形象。清代《天后圣母事迹图志》之“赖神功澎湖破贼”画面中凸显了妈祖灵应参战,神助施琅官军,在一定时空上呈现出视觉的虚实艺术。《妈祖文献资料》第191页中施琅《为神灵显助破逆请乞皇恩崇加敕封事疏》亦载:“及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六、二十二等日,臣在澎湖破敌,将士咸谓恍见天妃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平海之人俱见天妃神像是日衣袍透湿,与其左右二神将两手起泡,观者如市,知为天妃助战致然也。又先于六月十八夜,臣标署左营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湾。’果于二十二日澎湖克捷,七月初旬内台湾遂倾岛投诚,其应如响。”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台湾凤山县大港乡各族群合力集资兴建天后宫,特立“合境平安碑”道:“我妈祖之灵感由来久矣,是故声名洋溢中国,施及蛮貊,不特慈航海岛,而且庇护城郊,不诚赫濯哉!”清嘉庆十年(1805),台湾彰化县东螺乡因漳泉械斗,街庄尽遭焚毁,后迁到北斗重建,居民集资修建一座妈祖庙,取名“奠安宫”,即意让妈祖来“奠定其居,安乐乎民”,以调解矛盾。清乾隆五十年(1785),妈祖助张均缉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清朝廷改调陕甘总督福康安以钦差协办大学士挂将军衔统兵赴台镇压林爽文领导的天地会民兵暴动,得妈祖默佑平息事件,朝廷大力宣扬“显神赞顺”之灵应事迹,妈祖神格极大提高。清代蓝鼎元有《平台纪略》,提及福康安征台平叛成功得妈祖相助,凯旋海上遇险时也受到妈祖庇佑。
清嘉庆年间,妈祖神助阮元浙海剿盗、灵助粤海歼匪、佑助朝廷清剿以蔡牵为首的海盗集团。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妈祖助台湾军民抗日,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祖国统一。日本统治者看到妈祖信俗在台湾如此深入民心,遂易弦更张,由总督府下令恢复、归还被占用的庙宇,允许敬仰者自由进香朝拜。《湄洲妈祖志》第83页载:“台南县属笨港乡有妈祖宫……相传妈祖最灵,凡有所求,无有不应。台人家家户户供奉香火,视同生佛。每年正二月间,台北、台中、台南等处,皆喜进香。”
总之,史载事件中虽然存有某些神化的成分,但基于传说和文化层面的意义,妈祖助战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