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暮春是冬种马铃薯的收获季节。连日来,仙游县220多公顷马铃薯相继成熟上市,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厦门、泉州等地客商争先前往该县的园庄镇霞山、塔兜村,鲤南镇横塘村,盖尾镇东井宫村等地收购采用“机械+人工”交叉作业采收的冬种马铃薯,再源源地销往上海、北京、杭州、武汉等大市场。这让加快人机协同采收、确保适期收获、应收尽收的杨建辉、傅富凤、杨福春、黄德静等种薯大户的脸上写满了增收今年第一桶金的笑容,马铃薯成为“致富薯”。
近日,笔者在枫亭镇山头村、东宅村的仙游县亿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马铃薯种植基地里看到,专用挖掘机来回穿梭,快速将圆滚滚、黄澄澄的马铃薯从土里刨出,犹如一个个“金豆豆”把田野铺满。50多名村民则在坤旺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杨建辉指挥下,在一旁将带有泥土气息的新鲜马铃薯分拣、装袋、装车,大家分工合作,紧张而有序,满眼忙碌的春收景象。抢抓晴好天气加快采收马铃薯,日采挖量达20多吨,忙碌收获马铃薯的他,看着一颗颗圆润饱满的马铃薯,难掩丰收的喜悦,“在县里真情帮扶下,我们冬季觅商机、租地找利润,发展‘马铃薯经济’,共种植有13公顷抗病性强、产值高、口味好的‘沃土5号’马铃薯,还要10天左右才能全部收完,收完之后马上种植水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成为了冬种促农春季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据悉,马铃薯一直是北方市民冬春季主菜,加上马铃薯快餐食品在全国南北各地走俏,冬春季时鲜马铃薯市场行情看好。可北方隆冬时节雪封冰冻,不适宜马铃薯栽种,导致春季菜市上的鲜马铃薯较为紧缺,这正是一个冬种的市场空当,可错季上市,市场优势明显。
据此,去年底,仙游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引导农民冬种马铃薯,把马铃薯种植作为农民春季增收的“短平快”产业来抓,使冬闲变冬忙,为农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该县农业局以点带面抓示范促推广,积极引导企业和群众发展冬种马铃薯,同时推广先进农机设备和种植技术,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指导,助力冬种马铃薯实现产量与效益双丰收,如引进了沃土5号、荷兰15等新品种,并为种植户提供地膜覆盖技术等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指导。
“近段马铃薯市场价每公斤2.6元左右,田头收购价每公斤2元左右。”该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柯建武介绍,南方与北方相比,具有先天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条件,且冬种马铃薯从播种到收获周期较短,依托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引导种植大户流转土地,采用“稻—薯”轮作模式种植马铃薯,不仅提高了冬闲农田的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土地使用“空窗期”,还带动当地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保障粮食作物稳产增效,促进“冬闲田”转变为“增收田”。
经过三个多月的辛勤耕耘,4月中旬以来,仙游县鲤南、园庄、枫亭、盖尾、大济、龙华、榜头等乡镇的马铃薯接连开挖上市,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活力。从目前的测产情况来看,2025年仙游春收冬种马铃薯平均亩产2000公斤以上,预计到今年5月上旬可全部采收完成,总产量至少可达6840吨。
自开采以来,福春农机合作社位于园庄镇霞山、塔兜村的18多公顷马铃薯种植基地,一颗颗黄皮黄芯的金黄马铃薯每天铺满了高标准农田的田垄,紧随其后的工人们沿着垄畦忙着分拣、装袋、搬运,每天的采挖量在10吨左右,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把新鲜采收的优质土豆发往全国各地。采收完成后大部分农田将接着种植水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陈国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