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老接头户林楼顶妹:革命物质运输线上的巾帼英雄
【发布日期:2025-03-0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当时他们说加入红军‘没得吃饭’,但我坚持,为了革命我才不怕,杀头我都不怕!”

在仙游县石苍乡的高阳村,一座三层高、土木结构的集体厝里,住着已接近百岁高龄的老接头户林楼顶妹。尽管老人腿脚不便、听力有障碍,但在向莆田学院“时光小分队”的队员讲述革命往事时,仍神情坚定,精气十足。

高阳村,地处仙游县与永泰县交界处,崇山峻岭、茂林密竹,群众基础较好,是开展革命活动的理想之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中共福建省委和闽中特委的机关重要驻地,省委和特委领导人曾在境内领导开展革命活动,组织武装斗争。

林楼顶妹,192610月出生,如今是高阳村仅剩的两位革命“五老”人员之一。因出生时家境贫寒,子女众多,打小就被送到温成才家当了童养媳。

据莆田党史资料记载,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对闽北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驻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攻。为了摆脱困境、减轻闽北基本地区的压力,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决定南迁闽中。在苏华等地下交通员的护送下,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工作人员陆续迁驻高阳村,并在这里开展了一个多月的革命活动。

林老回忆,当时高阳村的许多青壮年都参加了地下革命活动,包括她的公公温先池、丈夫温成才、堂哥温成法,都在她之前参加了革命。

17岁的林楼顶妹受革命领导人之一、省委政治交通员苏华的影响,也参与了革命行动。温成才的两个弟弟温成尾、温成任则紧随其后成为革命青年。

仙游县人民政府官网的资料显示,抗战期间,高阳、五星等附近村落有数百名温姓青壮年参加了地下革命活动,在敌人的后方开展游击战争。他们分别担任地下党员、游击队员、交通员、联络员、接头户等职务,同时为地下党送信、搭建草棚、采购征集货物粮食、背送药物等工作,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林楼顶妹虽然是一名女性,但她也积极参与了其中,经常为游击队提供物资支持,如运送枪支弹药、药品、粮食等。

据福建省粮食管理局研究室编印的相关丛书资料显示,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严重的粮食困难和粮食危机,福建省粮食公沽局为了保障军粮民食的供应,采取了一系列粮食管制政策,实行计口授粮定量分配制度。林老表示,在那个粮食供应十分紧张的年代,她和家人常常偷运自家的粮食到联络站提供给革命同志。

为了尽可能运输更多粮食,林楼顶妹常常乔装打扮,背着十几公斤的大米,重复往返于高阳、永泰梧桐的粮食售卖点,骗过检查人员,花费一天的时间走过陡峭的山路,还要克服敌人跟踪的阻碍。“有回路上遭遇了敌人的巡逻队,她很聪明,躲进了一片密林中,等敌人走后才继续走。”孙媳妇温丽钦在一旁补充道。

除了运送粮食,林楼顶妹还负责传递地下情报等革命任务。她记得,有一次她需要将一份重要的情报送到永泰的一个地下接头地点,为此乔装成一位普通的农妇,将情报藏在了鞋底里,然后徒步走了几十里路,才将情报安全送达。

回忆起苏华时,林老仍自然地使用着“阿姐”的称呼。她说在高阳期间,自己一家常护送苏华上山,前往地下接头地点,她们曾在一起生活,留下了深厚的情感。“解放后我身体患病期间,在福州的阿姐也为我提供了许多照顾和支持。我记得清清楚楚,我与阿姐同吃同住了三个月零六天,至今还很感谢阿姐。”林老深情地说道。

解放后,政府不忘慰问高阳村的革命“五老”人员,林楼顶妹全家也获得了五张“五老证”。尽管老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没有继续参加工作,但她对革命的记忆却清晰如初。温丽钦感叹道:“她这么大年纪了还记得这么多事,要是有文化,肯定是个人才。”

采访结束后,林楼顶妹在家人和“时光小分队”队员的协助下,穿戴上了小分队赠予的65式军装。看着手机前置镜头中的自己,老人喜悦地绽放出笑容:“真好看!我太喜欢了!”

临别之际,老人紧握着小分队队员的手表示感激之情。在队员们走出林老家门一段距离后,她仍站在门口挥手告别。那背曲腰躬却毫不动摇的体态,无声地诉说着这位红色星星的传奇故事。                       (严舒晴 吴黎莉 黄诗琴)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