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莆田学院“时光小分队”采集石苍乡潭头村老交通员王永灯的红色故事。庄清/摄
图为老交通员王永灯穿上“时光小分队”赠送的65式军装与妻子王爱治合影。蔡炜琳/摄
近日,莆田学院“时光小分队”前往探访石苍乡潭头村的老交通员王永灯,采集了他的红色革命故事。
仙游县石苍乡所辖的10个村中有9个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这里培养了无数英勇的革命志士。潭头村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石苍乡西南部,这里山清水秀,也是王永灯童年时的奋斗起点。
王永灯,1928年8月出生,96岁高龄(虚岁98),党龄已有70年,荣获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以及莆田市委颁发的“50年以上党龄纪念章”。
据王永灯和他的小儿子王金炼讲述,王永灯自小家境贫寒,父亲在他7岁的时候离世,母亲独自支撑家庭重担。最小的妹妹因经济困难而被送给别人家抚养,家中更是没有钱供他读书。
在这样的困境中成长起来的王永灯,深受邻居王秉簶、王秉鑅、王秉鈞三兄弟进步思想的影响,14岁那年,毅然投身革命,为组织传递情报。
王金炼说,父亲常常只身前行,为了避开敌人的重重监视,有时将信件缝在衣服里,有时藏于竹竿中。借助放牛娃的衣着打扮,他总能在敌人眼皮底下顺利过关。
有一次,王永灯在送情报的过程中,途经榜头何岭。何岭曾是仙游通往古邑(今游洋)、永泰、尤溪等地的重要关隘,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旧时交通闭塞,何岭古道就是人们出行的交通要道。
“在何岭关一带,父亲恰巧遇到了土匪。幸好,乔装成放牛娃的父亲,头戴斗笠、背负柴刀,并用藏有情报的竹竿作为拐杖,巧妙地骗过了敌人。”
“可是后来,为了躲避追踪,我父亲不得不藏身在山沟里,整整一夜没吃东西,还不幸被落石击中。第二天,终于将情报顺利送达,但因为长时间的体力透支,回家后他生病了好几天。”王金炼讲到父亲的这段英勇往事时,也是长吁短叹。
王金炼告诉笔者,父亲过去常常跟儿孙辈讲述自己年少时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1942年到1949年,整整七年的时间里,王永灯始终不畏艰险,孤身一人奔波于山野之间,传递着至关重要的情报,直至革命胜利。
王永灯还勇敢地参与多次革命行动。有一回,他协同村里的进步力量,在中共仙德工委领导人毛票被追捕至潭头村时,成功将其掩护脱险,为党组织的安全做出了贡献。
1949年初,随着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的成立,闽中各地的武装斗争进入了新的高潮。同年6月底,仙德游击队进驻兴太地区,为当地革命力量注入了新生力量。7月1日,浔阳乡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成功摧毁了国民党基层政权,为仙游县人民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放后,王永灯回乡务农,生活虽然艰苦,却依旧坚守着革命信念,为家乡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954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潭头村党支部书记。1957年,潭头村、石阳村与邻村合并成石阳乡,王永灯又担任了5年的石阳乡党支部书记,推动了乡村的各项发展。
1955年,王永灯与同村的王爱治结为连理,此后育有五子三女。王永灯说,当时自己一个人担负着全家人的生计,一家人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小女儿王秀芙抱着自己的孙女在一旁感慨道:“以前我们家里是真的很苦哦,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我们都长大了,在政府的帮助下,生活才逐渐好起来。”
2014年,王永灯和妻子搬到了仙游县鲤南镇柳安街天博公园壹号,与子女们住得更近了,生活也更加便捷了。如今的他虽然年事已高,但因为政府补贴到位,衣食无忧,身心安好。
采访结束时,老人端坐在轮椅上,紧紧握住志愿者的手,温和地道了一声“谢谢”。“他每天都对我说,共产党很好,没有忘记他。”妻子王爱治在一旁说道。
“‘时光小分队’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新中国已经成立75年了,在世的革命老人已经不多了,我们更需要保护和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财富。而你们的工作犹如在为这些革命老人的‘时光’定格,让他们的故事永远铭刻在年轻人的心中,让年轻一代去感受革命的艰辛,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王金炼也感慨道。 (黄愉晴 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