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萩芦溪大桥300年守望
【发布日期:2023-11-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卢瑞棣

 

萩芦溪  陈晓威/

 

 

萩芦溪从仙游县游洋镇馨角山流出,过永泰边境的黄乡后流入莆田。它以广博的胸襟,接纳了吉宦溪、湘溪、君溪、朱溪、赤溪等24条溪流。

在萩芦溪自然村和崇圣村过仑山附近,有一个渡口,有船只摆渡四方的山客。这里溪面较宽,有130米宽,像一道天堑,生生地隔开了山里山外的交流。桥,成了两岸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

1722年,莆田名医、乡人谢明远目睹了人们过溪的艰难,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财产,又发动四方募捐。经过一番辛劳,第一座大桥终于建了起来。但因桥址选在溪面狭窄处,山洪猛烈冲击,大桥时有损坏,时有修复。它只存在五六年,就被冲毁了。

1727年,仙游富绅徐万安携带7000两白银,并发动募捐,经历了千辛万苦,大桥又建了起来。

1760年,即乾隆二十五年三月,萩芦溪畔的父老乡亲,怀着感恩的心,在大桥的岸边,修了一座观音亭。观音亭异常简朴,坐北朝南,面宽3.3米,进深4.5米。又立了二块石碑,刻了文字。碑石高2.94米、宽0.9米,呈灰色,均嵌在墙壁上。东边的石碑,记述了谢明远和徐万安造桥的经过,赞颂他们精神的不朽。碑末还刻书徐万安的兄弟徐万斗、徐万卷、徐万宝的名字。西边的一块,赞扬谢万卷、徐万宝的功德,又记述了囊山寺惠真上人与徒孙碧溪协助建桥、四处募捐,乡贤李鸣、林璜慷慨解囊和兴化府正堂卞永嘉、莆田县知县王桴捐奉助建的事迹。

据清代《仙游县志》和林建如所著《莆田读本》记载,徐万安是仙游龙华人氏,居金沙村,康熙初年迁县城桥仔头居住。徐万安父亲徐南,生有四个儿子:万安、万斗、万宝、万卷。徐家家境富裕,性好施,高风亮节,长留人间。

大桥在风雨之中坚守了50年,虽经多次修复,但还是在19世纪初被冲荡殆尽。

清光绪初年,江希廉(号莲溪)和涵江名士黄乡如发起重建大桥的倡议。他们四下奔波,动员捐款,招募工匠和民夫,开始紧张有序地运作。造桥尚未完工,江莲溪就一病不起。1883年底,江莲溪去世,临终前,嘱咐江春霖、江春澍兄弟一定要把桥修好,方便百姓往来。不久,一场大洪水汹涌澎湃,把大桥冲得七零八落。

1910年暮春时节,江春霖慨然辞官回乡。江春霖两袖清风,一担书箱,满腹忧愤,登船过渡。恰在这时,上游暴雨,溪洪猛至。江春霖在船上晃晃悠悠,脑海里浮现出四方百姓过渡的艰难和父亲的嘱托,决心要重建萩芦溪大桥。

江春霖亲自沿溪踏看地形、水势,总结前人造桥失败的原因是选址不当,窄、浅的溪门造成水流急速冲击致桥梁屡建屡毁。江春霖明确提出“不与水争性,乃能导水之势”的方案。这个包含科学道理的论断,成为另择桥址的科学根据。

江春霖饱经忧患之心,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老百姓的体恤。国恨、家难、乡愁总是挥之不去,像梦魇一样缠绕着他。江春霖终于病倒了。

1918年正月初四,是莆阳大地“做大岁”的日子。忽然之间地动山摇,莆田地震了,第二天,63岁的江春霖去世了。临终前,他交代弟弟江春澍和儿女亲戚们,一定要把大桥修成。

1925年,民间团体——“建筑萩芦溪大桥委员会”成立,江春澍任主任,江祖莲、任承志、陈国贤任筹备处主任,江春朴任筹备处书记。一干人马,四处出动,发动募捐。涵江商界富商踊跃捐款,萩芦、梧塘、江口、沁后的有识之士积极回应,出资出钱。募捐活动还波及到福州、上海、宁波等地,南洋的华侨也慷慨解囊。

1928年农历四月初一日,萩芦溪大桥正式开工。由外地聘请而来的技术人员、钢筋工、模板工及各种人员,在工地上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彼时没有公路,从上海、厦门采购的钢筋、水泥海运到涵江,再从涵江用沟船运到梧塘,然后雇佣大量民夫用肩膀挑扛,越过枫岭、林外,跨过南山、九坎店,输送到工地上。

经过三年艰苦的努力,大桥终于建成了。这一天是1931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这是当时莆仙大地上第一座钢筋水泥桥。它具有船型的桥墩5座,分水为6门,跨径14.4~15.7米,全长100.50米、宽5.3米,桥高16米。桥面两侧设水泥板护栏,桥中心南侧护栏上建3座空心塔,也叫镇桥石塔,石龛中供奉弥勒佛,桥南建一座方形塔。桥的外部和里侧,书“萩芦溪大桥”五个大字,笔力雄浑苍劲。大桥两端,各安设两尊桥头将军,桥北设一个八角亭,号称“御史亭”。亭门上方的“御史亭”三个字,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老师陈宝琛的墨宝;亭门的对联是张琴的字迹,但均已掉落。亭内还设江春霖的塑像和江祖莲的神位。江春霖塑像两侧书对联:“为忠臣必孝子,真御史名翰林。”

江春霖塑像左侧的黑色石板,上刻建桥机构各成员名单,右侧是张琴撰书的创建萩芦溪大桥碑记。亭内的碑石全是黑色的,亭外的碑石是浅青色。青色石碑上刻着捐款者名单,密密麻麻,里外碑石上的捐款人名单约在1500名以上。江春霖的儿子江祖莲捐了2640大洋,涵江五通公司捐了3000大洋。名流、富商陈杰人、陈镜平、陈镜鸿、刘季鸣、姚文邻等人都捐了款。连广化寺和囊山寺的和尚都捐了款。

向南的一块碑石,碑额刻着“福缘善庆”,是建桥筹备处主任陈国贤立下的。陈国贤是江口镇厚峰人,是江春霖的表弟。碑文写的六项条款,最主要的是财务交代,一应款项,开支分明,诸董事都是义务而为。陈国贤郑重宣告:“本人没有侵吞分文。”耿耿誓言,溪山可鉴,天地作证。

1934年冬至节,萩芦溪大桥工程历经七年,全部完工。

1935年中秋佳节,“大桥落成暨中秋赏月庆典”在萩芦溪畔隆重举行。莆田许多名流和文人骚客也应邀参加。当晚,一轮明月早早地升上天空,高挂的汽灯光芒四射,大桥两端的戏棚,锣鼓喧天,十音八乐奏出美妙的和声。人们频频举杯祝贺,诗情勃发者,高声吟诵。

后来,大桥遭受重创。

198511月,御史公的嫡孙、德高望重的江宗朴任重修萩芦溪大桥委员会主任,弟弟江宗铿襄助。乡亲们纷纷捐款,20天时间就集齐了二万七千元,这在当时不是小数目。经过224天的努力,修复了御史桥上的文物和御史亭,重塑御史公像。又在桥的西边另建一座“萩水亭”,江侍御的孙婿、著名摄影家林梦星为之命名,书法家陈阵书额,著名书画家陈鹤写了碑文。

1986531日,萩芦溪桥亭重新修建落成典礼举行。莆田市、莆田县的领导和四方群众一起出席大会。江宗朴在会上发表深情的讲话。

200910月,涵江区政府投资500万元,在大桥下方50米处,修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大桥。大桥长286米,桥廊长132米、宽8.5米,采用现代桥梁技术。大桥于20103月完工。新大桥的建成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保护了旧大桥的安全。

新大桥依例在桥东造了一座“仰梅亭”,在桥西建了一座“双清亭”。亭柱上刻了对联。联句系资深语文教师翁金泰所撰,由书法家江启亮书写。双清亭旁立有一座芳名碑,上刻捐款人名字。

1722年到2022年,时光走过300年。300年是一条时间的溪流,它流去的是时间,流不去的是百姓的怀念。     选自《莆田市文史资料》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