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文化符号
【发布日期:2023-10-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余学范

 

 

 

 

陈晓威/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属于当地居民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由此产生出乡土情感亲和力、凝聚力,并且以文化符号为标志。文化符号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意义,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原莆田县人杰地灵,创造出灿烂的文化,那些文化符号,从不同侧面,代表莆田形象。

山川。壶山兰水,是莆田的象征。壶公山耸立在兴化平原的西边,屏障一方,雄伟挺拔。木兰溪流过兴化平原,滋润这块富饶的土地,使之成为鱼米之乡。

特产。以前的莆田县城就叫荔城。荔城无处不荔枝,荔枝命名了一座城。

食品。1、红团。这是最有特色的莆田食品、节日食品,不但用于除夕祭祀,也用于节日庆典和送礼。2、豆腐汤。也叫米粉糊、面糊、插粉,虽普通,但却是家常菜,更重要的是用于多种民俗活动。如在平原地区,婚礼前夜举行上头仪式,一直延续到第二天凌晨。仪式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新郎家会挨家挨户送豆腐汤给亲友,表明新郎已成人。山区则是分红团。每年除夕的凌晨,家家户户举行辞年活动,午饭就是豆腐汤。

民居。传统的莆田民居是红砖红瓦,前后坡,悬山顶,燕尾脊,是最明显的地域符号。从外地回莆田,一看到这种房子,就知道到家了。古民居有“百二间大厝”,多是明清期间大官巨贾的豪宅,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大宗伯第、江春霖御史故居、林氏大厝等。

古城楼。古谯楼,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1136年因火灾重建,并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故称“鼓楼”。我们现在也称之为“鼓楼顶”。

寺庙。广化寺是莆田历史上最早的佛寺,福建四大丛林之一。三清殿创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修,明崇祯十三年(1640)再次募缘重修,是一座保留宋代建筑风格的道教宫观建筑。

古水利工程。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

旅游。莆田二十四景。

节日。1、正月初四做大岁。莆田民俗,一年过两次年。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是做岁,即过年。在第二年正月初四,又过一次年,那天晚上依然吃年夜饭,初五早上依然吃线面,称为“做大岁”。2、端午节。莆田端午节总共过五天,从五月初一到初五,每天都有民俗活动。而高潮在初五这一天。其中有特色的是在门旁插艾,用午时草煎水沐浴,吃面条,用五色丝编成的蛋兜装煮熟的鸭蛋,斗蛋,龙舟竞渡等。

礼节。一担盘是用竹子编成、涂上深红色油漆的有盖容器,用于装礼品,五个一套大小不同的盘摞成圆台状,用红色网绳套住,另一头也是同样的五个,用扁担挑走,故称“一担盘”。用于送礼,是最高礼节。也用于元宵节。涵江塘头新坡村,江口镇芳山村,闹元宵时几百担一担盘排成长龙,蔚为壮观。

人物。郑樵的《通志》,在中国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史学将其列为三通之一。刘克庄,南宋豪放派词人、“江湖派”代表作家。开莆来学的南湖三先生。

语言。莆仙方言是闽语五个方言片之一,按照以前的行政区划,只通行于莆田、仙游两个县。我们称之为“本地话”,语言上保存古音,有连读音变,文白读,词汇丰富,多使用古汉语词汇等,表达方面也很有特色。语言学家刘丹青认为,方言提供一种看待事物、感受世界的独特视角。从表达方式、用词等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每个语言侧重点都不一样,就像物种一样宝贵。莆仙方言正是这样,举几个例子:1、在莆田,一年之内几个特定的时间往往有某种特殊气候,人们用简练的方言去标识:清明节前后会有几天干燥天气,甚至使得嘴唇开裂,我们称之为“清明燥”。可能还会有霾。农历三月是“三月时”,那时天气乍寒还冷,阴晴不定,就像小儿的脸。夏至节气前后,南面天空不断涌起大片乌云,带来阵阵大雨,是“夏至昶(莆仙音聪的上声)”。端午节前后,梅雨结束,不下大雨了,但还会有几天只下蒙蒙细雨,是“五日节霏(莆仙音梅)”。这是出梅的前奏。七月半那几天,天气特别闷热,据说是“公妈热”,即由于回来享受祭献的祖宗们拥挤而带高了气温。八月初三,海水达到天文大潮,称“灶公生水”,据说这一天是灶公生日。如有台风,则危害很大。“寒露,一重布”,是说到了寒露节气,天气凉了,不能像前一段时间光着膀子,身上总要披上一件衣服,即使是薄薄的一层。方言反映了莆田独特的气候特征。2、一些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差别较大,属于从不同方面看待事物,如月戴笠(月华),星飞过炉(流星),乌暗天(阴天),六月天(夏天),天时南风(天气暖和),白吐红(龙吐珠),七变球(绣球),蚊鼠(蝙蝠),草猴(螳螂),粗面(麻脸),饭匙骨(肩胛骨),脚兜(附近),番囝油(煤油),王番(银元),窗齿(窗格子),灶前(厨房),炊(蒸笼),推刀(刨刀),鸡啄米(补鞋用缝纫机),乌龟(日光灯镇流器),山楂帽(大盖帽),地生(花生),茶心(茶叶),精肉(瘦肉),乌贼船(海螵蛸),圆圈(环岛),花篮(装礼物有提梁竹篮),先生(老师),学堂(学校),几何针(圆规),册盒(书包),邮政分(邮票),接龙(排队),起母(发酵),出嘴(赌咒),手贱(偷东西),婆姐做号(胎记)等。3、一些方言词语反映了独特的民俗,如做大岁,宴桌,做头,尾暝灯,午时草,食炒豆,送纸,接公妈,放水灯,送秋,搓丸,辞年,围炉,出游,出月,做四月,车椅轿,对亲情,看厝,担肉面,捧花粉,上头暝,答拜,抱出灯,请转马,做闲生日,谢恩拜忏,四目厅,前后座,鸳鸯厝,过厝,请戏糜,姓联,挂脰,横头桌,文十番,武十番,公母吹,老婶妈穿红衣服等。3、一些方言词汇表示地方特色食品,如红团,清明龟,豆腐丸,金粿,宝糕,炝肉,卤面,白粿,卷煎,豆浆炒,糯米煎,土笋冻,焖豆腐,煎蚮,炒米粉,方糕,煎粿,麦煎。莆仙方言,为我们提供感受世界的独特视角。

民间故事。小五哥是莆田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他的故事仍在流传,妇孺皆知,如小五哥放大炮,五哥无裤,五哥考试,五哥嫁妹,五哥叫美人系裤带。

民间舞蹈。九鲤舞,俗话说“弄龙弄狮弄九鲤”,把它看成与舞龙舞狮并列的舞蹈。棕轿舞,俗称“摆棕轿”,是闹元宵的文娱活动。

民间音乐。1、十音八乐。比较有名的有涵江十音,黄石惠洋十音。2、梆鼓咚,又称咚鼓、俚歌、乞食歌,用莆仙方言演唱。莆仙戏《李宏筑陂》中有一段乞食诗,就是梆鼓咚,现场以筒鼓和竹板伴奏,表演效果很好的。

婚俗。1、婚礼中的男子上头仪式,就是成年礼,是古代冠礼的遗存。2、两顾。这是除出嫁、入赘之外的另一种婚姻形式。这种婚姻形式中的夫妻俩对双方父母都有赡养的义务。比较麻烦的是要在婚前商定婚姻对象未来子女姓什么。有的商定第一个孩子姓从父,第二个孩子从母。如果是独生子女,有的商定孩子姓从父,名字中必须有一个字采用女方的姓。这不是复姓,而是“两顾”这种婚姻形式的反映。

戏剧。莆仙戏用莆仙方言演唱,按照以前的行政区划,也只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在莆田,几乎每个村都有固定戏台,一般在寺庙旁边,用于演出莆仙戏。元宵节的时候,社戏之声相闻,唱的都是莆仙戏。俗话说“做戏的小神,看戏的无头神”。戏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的人物故事有点夸张,演员演得入戏逼真,在观众眼里就有点疯疯癫癫的样子,而看戏的如醉似痴出了神,跟着剧情走。莆仙戏深受喜爱的又一个表现是,一些莆仙戏动人故事,被人们加工、浓缩成典故,以俗语的方式表现出来,使用频率极高。

最后,整理出一个“最莆田”文化:做大岁,莆仙方言,妈祖,壶山兰水,小五哥,红团,木兰陂,莆仙戏,二十四景,古谯楼。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