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基督教在仙游传播的历史
【发布日期:2009-06-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基督教在仙游传播的历史

仙游基督教主要来自美国的“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美以美会)和英国的“中华圣公会”(安立间宗),还有华人创办的“中华基督教自力会”、“真耶稣教会”、“基督徒聚会处”、“耶稣自立会”等。其中最早传入仙游的是“美以美会”,后改名“中华基督教卫斯理宗——卫理公会”,其次是“中华基督教安立间宗一圣公会”。

卫理公会又名美以美会。清同治七年(1868年)十月,莆田南日岛草湖村牧师林振珍首次来仙游县城传教。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林振珍又先后到象运、枫亭、石马、钟山、游洋、石苍、泉溪、度尾等地传教。光绪十九年(1893年)成立“仙游教区”,全县发展牧区7处,教堂11座,信徒404人。1917年,仙游教区分为“仙东”、“仙西”两个教区。1931年,两个教区复合为一。至解放前夕,全县教区16处,宴会57所,教牧人员31人,信徒2177人。文革期间,宗教活动停止。落实宗教政策后的1989年,全县有教堂29所,聚会点2处,信徒12228人。

圣公会译音为“安立甘”,故称“安立间宗”。清光绪六年(1880年),英国传教士胡约翰、罗为霖两人到仙游设堂传教。光绪十八年(1892年),莆田圣公会、英国安立间宗在仙游南门建立圣公会仙游支区总堂。民国三年至四年(1914-1915年),又设石马堂、仙溪堂。1928年,南门总堂下辖有南门、枫亭、盖尾、六峰、大济、坑北、埔兜、上洲、三角埕、赖店、石马等堂。1949年后,人民政府批准七级堂、南门堂及拱桥头为真耶稣传教之处。农村教堂全部停止活动。改革开放后,圣公会活动内容为信徒洗礼、举行圣餐、主日礼拜、敬老尊长礼拜等。

真耶稣教会。1921年8月24日,北京总派郑布道到仙游度尾仁洋村与安息日信徒联系,在郭金锁家设立传道所。1923年,总会派负责人张巴拿巴(山东人)到仁洋正式建立教会,当年10月,郭提摩太带张巴拿巴到县城拱桥头与唐坤、谢绍山等人研究传道事宜,发展信徒。1926年冬,福州陈见信,尤溪蔡彼得,莆田肖司提反等到枫亭传教,创办真耶稣枫亭教会。以后逐渐发展至盖尾、郊尾等地。1935年,真耶稣教会日臻完善,成立了“真耶稣教会仙游分会”,至解放前夕,建立仁洋、后埔、拱桥头、枫亭、杉尾、沙溪、郊尾等7个教堂,发展信徒2900多人。

1951年,各教堂陆续停止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被禁止。1979年后,各地教堂逐渐归还,恢复活动。1981年底,仙游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重新恢复工作,走三自合一道路。1985年初,又增设仙游县基督教协会,指导各教派开展教务工作,过好正常的宗教生活。

天主教,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西班牙神父万思源由莆田平海传入仙游。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县城“至喜亭”新建天主堂。1894至1919年,先后传到枫亭、园庄、大埔、盖尾、杉尾、度尾圣头,并分别建立天主堂。1950年7月枫亭天主堂“圣母军”进行非法活动被取缔。文革期间宗教活动被禁止。1982年后,天主堂被准为开放,重新开展正常的传教活动。

各宗教团体在各个时期也兴医办学,创办各种福利事业。1992年,依法加强对宗教的事务管理,把宗教活动引向正常化和制度化,使宗教活动真正纳入宪法、法律的范围,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利用宗教教义、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稳定社会和谐和发展经济服务。 (吴春永)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