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杜甫和诸葛亮
【发布日期:2009-05-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杜甫和诸葛亮

唐代的“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几经颠沛流离,于乾元二年(759)举家逃难来到成都。之后,在四川的梓州、夔州、阆州和成都等地,一住将近十年。大历三年(768),闻官军收复河北等失地时,才经长江三峡出川。

杜甫在巴蜀的十年,过的是亡命生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他在作客中,无时不想念着沦陷在安史乱军占领下的中原父老乡亲,希望能够尽快恢复昔日繁荣的李唐王朝。“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提起“中兴业”,他就自然怀念起三国时以西蜀为基地,五次北伐中原,要恢复汉室江山的诸葛亮。“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杂耕心未已,呕血事酸辛”。诸葛亮这个刘先主留下的老臣,按刘备托孤时恢复汉室的“长策”,在渭南屯田,军民杂居,作长期作战的准备。可惜的是,他在五丈原劳累过度,呕血而死,以致遗下未尽之业,成为千古憾事,引人掉泪。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尽管诸葛亮没有达到北伐的目的,但他的“鞠躬尽瘁,而死后已”的精神是值得仿效的。“诸葛大名垂宇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他在魏、蜀、吴三分割据的决策中,表现出卓绝的才能,好像鸾凤高翔,独步云霄。他的谋略与伊尹、吕尚等古代名臣不相上下,而出于萧何曹参之上。汉室江山虽然难以恢复,但他立志坚定,以身殉职的品格,却长久地为人们所仰望。
“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杜甫多么希望有象诸葛亮这样的经国重臣出现。他坚信会有这样的人出现的。“经纶中兴业,何代无长才”。他说:“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这是他从蜀人热爱诸葛亮中所引起的共鸣。

杜甫赞扬和向往诸葛亮的另一个原因是,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遇上一个贤明的君主,从而施展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

杜甫虽抱有大志,但仕途坎坷,最后才得个左拾遗的闲职。入川之后,生活更要仰仗于人,报国无门。难怪他感叹说:“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反封侯”。“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hellip;hellip;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当时。翊戴为先主,并吞更出师”。四川许多地方的诸葛祠庙,杜甫经常去凭吊,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寄托自己的郁愤胸怀。他作客他乡,愁肠百转,自然把诸葛亮引为知己,视作楷模。

杜甫是唐代最享盛名的诗人之一,后人称为“诗圣”。在他之后的文人,没有不受他的影响,他对诸葛亮的推崇和热爱,当然也影响后来的许多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备至,引为同调。在现存的杜甫诗集里面,竟有二十多首诗吟咏诸葛亮,可谓倾心仰慕,一往情深。他一生中写出许多感情真挚的赞美诗篇,更是诸葛亮虔诚的崇拜者和热烈的歌颂者。 (吴春荣)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