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水乡丹荔今更红
【发布日期:2023-06-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凌明信

 


我和荔枝结缘有很多年头了。小时候,母亲交给我一件任务,就是帮忙照看邻居摇篮中的婴儿。邻居有几回递给我一把紫红有鳞斑状、果皮突起的水果,说是荔枝,是她从老家莆田带过来的,她娘家的荔枝树跟这边的龙眼树一样多。品尝着饱满多汁的果肉,觉得这水果很神奇,也非常入味。我当时所不知道的是,在距离我家十几公里的枫亭,早在唐朝就栽植荔枝,到了宋朝则已“荔荫十里”,自宋迄清初,从赤湖到枫慈溪沿岸,一直以产荔枝著称;而且早在一千多年前,从枫亭出仕的蔡襄便写出了不朽的名作《荔枝谱》。我也更不知道壶公山与九华山间的南北洋平原上,“夜半归来风满袖,家家门巷荔枝香”。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我与荔枝的初相识。




“闽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兴化军最为奇特……兴化军风俗,园池胜处,唯种荔枝,犹重陈紫”,读着《荔枝谱》中的开篇,回想邻居将娘家荔枝与婆家龙眼数量相比较的镜头,猜想她当时一定是将荔枝视为一种对娘家的思念。至于她从娘家带来的荔枝品种,想必就是蔡襄《荔枝谱》中所介绍的“陈紫”吧——“唯陈紫之于色香味自拔其类,此所以为天下第一也”。我的猜测是有可靠的数据支撑的,因为《荔枝谱》中最称颂的“陈紫”荔枝,至今仍是莆田主栽品种,占全市栽种面积的九成。这不,每次去枫亭办事,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前往蔡襄纪念馆,寻找《荔枝谱》中传递千年的“陈紫”身影,欣赏那一树树绝美的木棉红,也顶礼膜拜这位工诗文明史事善书法之先贤的高才大学。有一年的重阳节,我又去了蔡襄纪念馆,看见当地乡亲抬着一只只的全羊来追思祈福,敬仰与追思,两相映照,此情分外动人。蔡襄留给莆仙历史文脉遗风之余,也在庇荫后人,而莆仙人对蔡襄的尊崇无以复加——早在1984年,人们就把《荔枝谱》搬上了莆仙戏的舞台。

若干年后,我的生活经历似乎与当年的邻居相反,常常是站在荔枝树下啖着荔枝,望着龙眼青涩果粒出神,盼望老家龙眼采摘季节的到来。女儿从小开始,就经常被带到距离城里一步之遥的乡下外婆家。房子的东侧,流淌着一条水面宽阔的河沟,从颇有名气的陡门头流向阔口桥——宋朝起,莆田荔枝干和荔枝蜜饯成为易货贸易的主要物资,自这里的“白湖渡”出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高丽、东瀛等国。这一带的村子诸如陡门、张镇、西洙、濠浦、莘郊、南郊、东阳、长丰、荔浦、古山、七步乃至附近的陈桥、北大、吴江、延寿等,众多的水沟纵横交错着,却似乎总是分不清水沟的流向,也不知道流淌了多少年,反正是从来没有干涸过,哪怕是碰上大旱之年!永远不会枯竭的河沟,它们把千千万万个在水边长大的孩子的成长足迹都印在水里了。人们喜欢临水而居,随处可见弓一样的石拱桥、苍青色的石板路和众多运载荔枝的沟船。石拱桥伴随着母亲河、南北洋,忠实地记录了兴化大地的古往今来。而沟船便是记录历史的笔,荔林水乡路网纵横,曾经带着人们荡漾于绿水间的沟船,依然被完好保存下来,留下了一幅幅人们在水边采摘红荔的风景。荔枝好比是水乡的佳人,从古自今,对于在水一方的这位佳人,人们都有着一份剪不断的情愫,这大概就是兴化大地南北洋平原的一大独特魅力!那一幢幢红砖瓦“大张厝”的檐角上,无不律同而骄傲地向天空上挑着,流放着水乡特有的清秀气息。十几年前,这儿还没有拆迁,我时常带着女儿站在二楼的阳台,看砖瓦上春雨的痕迹,水滴滴在屋檐下,碎成千万珍珠飞洒开来,湿润了瓦片旁燕子的巢。晴明时日,荔枝以一树繁花向春天的故事报到,也招来了无数采花粉的蜜蜂,那不停歇的嗡鸣是一曲最动听的春天歌谣。

枕水人家的大暑时节最为诗意葱茏。一棵棵扭拧盘屈的老树干上,满树密麻麻、红彤彤的荔枝,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枝杈。那一抹水乡特有的“荔枝红”,汇成壮阔的“荔枝海”,像篝火点亮所有人的眼睛,激情已从灵魂深处迸发,清脆的、粗犷的、甜美的、欢乐的笑声也被染红了。我提着青竹篮,顺着两三层楼高的梯子往上爬,见荔枝就摘,心也醉了。夹岸荔枝红蘸水,绿荫下这一篓篓的荔枝,如一堆堆篝火不约而同点燃起来,又如溶化的水彩,令人心旷神怡地在地平线上朦胧地渗开。荔林水乡沸腾了!

采摘了荔枝后,大家聚餐“过大暑”。大暑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啖羊肉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这天,整座城市的人都在吃郊下的“白切羊肉”,郊下是濠浦的一个自然村,以焖羊肉叫响一座城;而郊下所在的濠浦村,曾经是中共莆田县委、县工委旧址所在地。关于大暑当日吃羊肉的习俗,我曾经用几句散句来描述:“暑来旭阳照荔红,莆邑端午吃焖羊。早市人稠怕来迟,脂膏凝冻木砧香。整羊含皮焖几时,红白分明始见功。羊大为美祥云来,此间风物日月长。”而在“过大暑”的吃食中,我最难忘的是以“荔枝”命名的“荔枝肉”,其做法是将瘦肉切成荔枝大小,经油炸之后,形似荔枝。炸好的荔枝肉金灿灿的,外酥里嫩,只要吃一口就停不下来,舌尖完全被味蕾征服。“荔荫山海无穷物,难在形似贵传神”,吃着荔枝肉便想起《荔枝谱》中词句。

“谁把芳名挂齿牙,方红陈紫总堪夸”,风物雄丽的莆阳荔枝民俗,让漂泊的灵魂得到皈依,让忙碌的身心得以栖息。

我查看了一些有关莆田荔枝脉源的资料:早在魏晋年代,扎根莆田沿海的荔枝树苗,逐渐沿着木兰溪的纵横河网繁衍流播,终于从富饶的南北洋平原逼近进而包围城关,使这座闽中城市以“烟火万家,荔枝十里”之胜景赢得“荔城”的别名。今天的荔城,荔林水乡的盛况远远超过“烟火万家,荔枝十里”——莆田建市40年来,主城区拥有65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4000万平方米的荔枝林带,城市绿心镶嵌成南北洋平原上的一把“金钥匙”!三年前,城市生态绿心保护条例出台,从立法层面保护生态绿心这把“金钥匙”。千年来,荔枝的琼浆玉液哺育着这里的子子孙孙。荔枝作为一种水果,在莆田悠悠生长了千年,其联结的是地域文化、科举胎印、风物人情、历史变迁,早已超越了它作为水果本身的价值。古韵遗音,更显情致;民俗为媒,乡情绵延。年年相约荔枝红,古老的荔枝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气息相互交融,八方游客把目光投向这片热土,去触摸她成长的年轮,吃荔枝时也在品味着莆田特有而又灿烂的民俗文化和风情。

吃荔枝就是吃文化!正是荔枝在莆田悠长的种植历史,从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因,关于荔枝与诗文的故事不胜枚举,《全唐诗》收录的莆田人的诗中,描写荔枝的就有五首。比如,莆田辈分最高的古荔“宋家香”,当年蔡襄品尝“宋家香”后,还为宋家祠堂撰写了“梅花学士赋,荔子状元篇”的楹联。《荔枝谱》中还记载:“宋公荔支,树极高大,世传其树已三百岁。”由此推算,“宋家香”有1300多年的沧桑历史,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荔枝树;比如,清道光年间福建漳汀龙兵备道员王广业见兴化府境内盛产荔枝,又有脍炙人口的江梅妃故事,便撰写一联赞曰:“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莆阳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精髓都被高度压缩进这短短的十个汉字里,此联随即被兴化府长官制成联板,悬于兴化府衙门前。光阴无法快速,时间留有遗迹,当年的对联现在已悬于国家级文保单位三清殿门前。夜色中,我站在三清殿门前,打开已经合上的过往之书,让历史的温暖与力量似大江大河,奔流不息。

承载历史,活在当下。无论是蔡襄钟情的“宋家香”,还是下横山“荔枝王”,或者同样名闻遐迩的“状元红”“延寿红”,每一棵荔枝树,都隐藏着太多的故事;每一串荔枝,都是一行诗。古荔树是文化的具象载体,承载着莆田荔枝的种植记忆、乡愁记忆。老荔树见证着莆阳千年的历史,它们用独特的语言,讲述着古府新市的成长故事,让每一个从它们身边走过的人,都能亲切地感觉到一座以荔枝命名的城市的无穷魅力。千百年时光被镌刻进一棵棵古荔树沧桑的树皮、粗壮的树干和一圈圈的年轮里,积淀形成丰富的独特的荔枝文化和荔枝精神。历经千年潮起潮落,荔枝也因其坚韧不拔、包容并蓄和匠人匠心精神变得更有生命力。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历经上千年的风雨坎坷依然挺立不倒,荔枝精神磨砺兴化儿女的高远志气,历代先民的智慧与气魄,在莆阳大地上定格为气吞如霓的木兰陂、延寿陂水利奇观,演绎出化腐朽为神奇的“无医生医、无木生材、无金生金、无钢生钢”的商业奇迹,也凝铸出彪炳史册的像“一门九刺史”“一门五学士”“一门三宰相”“魁亚占双标”的科甲佳话。漫步于莆阳荔林水乡中,观古朴檐角,研文脉传承,总能找到当年尊学重教、科甲俊秀的痕迹,或藏匿于祠堂书室之中,或镶嵌在一砖一瓦之间。千年的莆阳大地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有文化,有历史,有沧桑,有艺术,也留下了吴兴斩蛟龙、钱四娘筑陂、李富修桥梁、陈文龙护城、林兆恩驱疫的感人故事,而始终贯穿于荔枝林海中痕迹和故事的,则是木兰溪水滋养出的生生不息的荔枝精神,这是赓续莆阳文明基因库最有力的告白!

“荔城无处不荔枝”,千年荔枝千年树,千年荔谱千年城!荔林水乡孕育了一川如绣的集体乡愁,一代又一代的兴化儿女,在荔枝林的滋养下,留下深深的精神烙印和激情高歌的豪迈丰采。莆田建市40年来,一幅幅丹青妙笔将莆阳大地的荔林水乡风姿绘于纸上:莆田有了“荔城大道”“荔涵大道”“荔园路”“荔园小区”“荔浦路”“荔港大道”“荔兰路”等;荔林水乡有了尚勤街、尚济街、玉湖路、文龙路、西洙路、莆涵大道;当年被南北洋平原荔枝树包围的“城关”外围——城郊结合部,十几年前我还在耕种的那片土地,已换了一副模样,玉湖新城日新月异拔节生长,平地起高楼,荒滩变公园,水沟变丽水,碧草连天,鱼鸟翔集,一幅生灵栖居安享的大美画卷。从昔日的郊区变身为城市副中心,实现了“洼地”到“热土”的跨越赶超,印证了“治理一条溪流,立起一座城市”的历史性蝶变。从凤凰山麓一路向东,可以直达木兰溪治理展示馆,文献路和与之接驳的尚济街,如一个时光的引擎,在荔城最好的年华里,以最佳的打开方式向着梦想奋力登攀!

一片荔林水乡,半部莆田发展史。站在莆田建市40年的关口,当目光再一次投向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再一次投向绿琼枝散的“小香囊”、千家齐熟的红垂荔子,我们的思绪绵长而热烈,既是对凝视记忆的守望,更是对未来繁华的憧憬。荔枝这颗红彤彤的果实,在莆阳大地扎根千载,凝结着古今志士的砥砺志节,书写今日乡村振兴的美好诗篇。


 



从莆阳“开春”以来的这半年,我经常行走在盛产荔枝的西天尾、拱辰街道、绶溪公园、白塘湖一带。这里汊巷纵横,那密布着的溪流、沟渠像一条条晶亮、透明的碧玉带,镶嵌在荔林水乡的怀抱里。与家乡一带喜欢生长于山坡山腰的龙眼树不同,荔枝树多栽种于溪边、渠边、水边这“三边”,这也让我真正理解了莆田有关荔枝的两句俗语——一句是“荔枝爱照镜”,一句是“荔枝不上山”。“爱照镜”和“不上山”的荔枝林,是莆田的美丽影子,它们追逐着蜿蜒的河流,或垂首照影,或随风摇曳,构成一幅旖旎的美景。一片片,一丛丛,荔枝树撑开莆阳大地的绿水柳荫,是世间沧桑的千秋留影。“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艘艘“水上巴士”翩翩而过,随处可见由翡翠般的绿水、郁郁葱葱的荔枝树、古朴的红砖白墙组合的图案。这里的荔林、农田、荷塘,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总有一种温婉质朴的美感,又有一种甜蜜的温情伴随着你或骑车或步行的运动轨迹,去叩开荔林水乡的心扉。在这片有水有诗的地方,那美翻的水道,像一条色彩斑斓的彩带,又像七色的彩虹在延伸、伸展,铺卧在你的视野内!这是40年来,兴化儿女以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的豪情,描绘的寻梦追梦的旖旎画卷;这是40年来,兴化儿女以志傲千仞、缔展伟业的雄心,抒写的圆梦筑梦的瑰丽图腾。

风从端午粽香处过来,在香染时光中,我站在西天尾镇北大村新建的“陈紫”桥上,俯瞰村里一千多棵百年以上的陈紫荔枝老树。一颗颗荔枝从浓密的翠叶间探头探脑,火焰般鲜红的,它们沉浸其中的那种享受,它们随风摇曳的那种风姿,像是在赴约仲夏,赴约繁茂,赴约新时代的欣欣向荣!眼前的“荔林水乡”公园,停泊着装满历史书卷的船只,沉淀着千年莆阳文化的红色彩,值得我们美美与共,流连其间!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