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穿梭在兴化府古街的“守护人”
【发布日期:2023-03-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文化遗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成为了联系古与今,敞开记忆的浓浓“乡愁”。于莆田人而言,谈起文化记忆,离不开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红砖燕脊鳞次栉比,青石红门宛如书页,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古街的崭新亮相,让复苏的老城区充满着“烟火气”,展现了莆田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决心和成效,也突显了作为街区保护者——莆田市公安局镇海派出所在街区平安建设中的不断创新和探索。

 

智慧警务:古街温度有质感

 

农历正月廿九“尾暝灯”,是在莆田流传了600多年的元宵习俗,寓意元宵的最后一晚,人们齐聚文峰宫,点灯祈福、踩街表演,古街人头攒动,大家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更洋溢着福气与平安。

“以前出来看灯会,这么多人就怕丢东西,现在完全不会有这种担心。”市民林大姐说:“即使东西不小心掉了,派出所也能很快帮忙找回来”。上世纪90年代,古街的商店一家挨着一家,商品琳琅满目,遇到节假日或者民俗活动就人山人海。在城市公共视频不发达的年代,作为典型老城区的镇海街道,治安环境复杂,盗窃警情多发。靠双脚摸清街区构造、探访民情,组建巡逻队昼夜巡防,将警力压向路面,成为了派出所压降警情的唯一方法。

在不放弃传统社区警务模式的基础上,派出所不断补强科技力量,在大路、县巷、后街、衙后、庙前和坊巷等6条古街实现公共视频全覆盖、街区周边交通违法自动抓拍,形成线上有卡口、面上有监控、高空有鹰眼的技防网络。同时,将技防网络连线街区警务室大屏统一调度,对现场警情、人流、车流变化实施动态调整部署,实现街区警务勤务模式的“动态布警、快速响应、一键切换”。

现如今,哪里人流量多,哪里就有执勤民警的身影。镇海派出所在最大程度屯警街面,细化巡逻防范区域的基础上启用警用无人机实施“空中”同步巡,配合路面执勤警力,以最快速度抵达现场接处警,提升街区营商环境和居住环境,让居民、商户及游客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倍增。

 

融合共治:催生文明古街区

 

“远亲不如近邻,街坊也是亲人,平时在老街里面遛个弯就能碰见,有什么矛盾都能调和,没必要闹得面红耳赤的”。在街区警务室里,派出所、社区、工商局等工作人员正在调解一起因古街商铺引发的邻里纠纷,用柔情化解当事人的怨气和矛盾,实现案结事了、平息纠纷。

早在2017年莆田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启动之初,镇海派出所便在街区成立了古街执勤点——如今的街区警务室。现如今,将街区党支部设立在警务室,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汇集街道、派出所、交警、工商、卫生、社区等各方力量,建立“小组轻吹哨、部门快报到”工作机制,推动资源和服务下沉。

“街区警务室的发展,是派出所诸多警务创新融合机制的有力体现,我们要打造的,就是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镇海派出所负责人说道。

警务站党支部引领古街纠纷调解队、古街义务巡逻队、十户一联防、流动服务队等多部门力量齐聚融合治理,多角度开展安全防范、多元纠纷调解、志愿服务、交通治理、民意收集等工作。

此外,古街还建立12个警民联系微信群,直面民意、纾解民困;结合反诈防骗、交通安全、平安建设等内容,组织社保、电信、金融、保险等部门定期到古街支起“警营集市”开展平安宣传,健康义诊、快乐义剪、救助困难等志愿服务也进一步深入融合。

古街警务室为派出所警务工作的一个缩影,正在向多方面领域延伸发展,让古街“烟火气”藏着更动人的守护。

 

文化自信:守住“精神根脉”

 

传承红色基因,铸就红心警队。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哲理钟楼”就坐落在古街之中,除此之外,古街内还涵盖了诸如陈展如故居、古樵楼等20多处历史文化古迹。在这片红色圣地上,镇海派出所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继承和发扬红军及苏区干部的优良传统,着力打造作风过硬警队,争当文化使者,传播红色精神。

为更好担当起古街“守护人”职责,镇海派出所民辅警个个都具备这样的软实力:会办案调解,会安抚疏导,会耐心答疑;熟悉古街文化、地形、建筑和工作人员;警容严整、形象严谨,无论何时何地,两人成排、三人成列,展现精气神;日均万步,一警多能。在做好警务工作的同时,注重向身边的古街历史文化研究者、街区工作人员及游客学习,把传播古街文化当成一种使命。

“常思便民利民,方能安民惠民”。这是镇海派出所一直以来秉持的服务理念。在庙会灯会、美食节等大型活动现场,前移服务窗口,设置情系游客服务台、警务服务点,及时为游客提供咨询、报警求助、指路引导、扶老携幼等服务,做强服务品牌。在古街里,一代代镇海民警竭尽所能的守护,才换来如今街区的祥和平安。

在漫长的岁月里,兴化古街已经成为老莆田人的文化记忆和生活前沿,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来到古街,仿佛就能触摸到梦境中的兴化古城。而作为这流年一梦的守护者,镇海派出所始终如一。

古街古老,但他们对于老百姓平安期待的回应却永远年轻,他们始终在这里,出现在每一个街头的转角,出现在每一次不经意的回眸,出现在每一个你需要的第一时间。 (时报记者 林锦堂 通讯员 陈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