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探寻“妈祖棍”
【发布日期:2022-03-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朱合浦

 

历史上,“妈祖棍”是妈祖信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海上航船几乎都离不开它。我曾听莆田市文史界的老前辈说,湄洲妈祖祖庙原来有“妈祖八宝”,“妈祖棍”是八宝之一。可是近数十年来,“妈祖棍”好像渐渐消失了,民间似乎不再使用“妈祖棍”了,起码我在湄洲从未见过“妈祖棍”。就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决议”附件中,开列了众多妈祖信俗内容,然而并未提及“妈祖棍”。

我第一次知晓“妈祖棍”,是在2010年编《湄洲妈祖志》时读到的一则妈祖神迹故事,其中涉及“妈祖棍”。说的是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侵华英军驻进上海潮州会馆后,居然放肆地裸卧在天后神龛前,没想到的是夜里梦见受“妈祖棍”打击,个个惊喊救命。

后来,我看到《澎湖厅志》收录的一首清康熙中叶曾任台湾府同知的孙元衡写的《飓风歌》,其中有四句就是描述“妈祖棍”信俗的。诗云:    

赤蛇逆浪掉两头,

白鸟掠人鼓双翅;

天妃神杖椎老蛟,

攘臂登樯叱魔祟。

原文在上录第三句后面特地加注:“名妈祖棍,可驱水怪。”从这条注解我们可以肯定,所谓“天妃神杖”,就是海洋人口口相传的“妈祖棍”。相传如果在海上遇到大鱼或水怪等危难时,用“妈祖棍”敲打船身,并大声喧喝“妈祖在此”,就能收到吓阻的效果,让危难远离。

与此相互印证的是,清康熙年间郁永河《海上纪略》所载:“船中例设‘妈祖棍’,有值大鱼水怪欲近船,则以妈祖棍连击船舷即遁去。”据说“妈祖棍”例须供于航船上的妈祖神龛前,这样才能获得妈祖神力加持,危急时刻,“妈祖棍”既是航海者对于信仰期待的心灵慰藉,也是妈祖降伏妖魔、抵抗风浪、化险为夷的重要法器之一。

巧的是,前几天收到惠安“一瓣香妈祖文化展览馆”馆长冬冬转发的一则与“妈祖棍”相关的信息。冬冬爱读书,对妈祖文化知识近乎痴迷。那天她正好读到清朝诗人、散文家袁枚在《子不语》中对妈祖形象有一描述:

林远峰曰:天后圣母,余二十八世祖姑母也,未字而化,灵显最著,海洋舟中,必虔奉之。遇风涛不测,呼之立应。有甲马三,一画冕旒秉圭,一画常服,一画披发跣足仗剑而立。每遇危急,焚冕旒者辄应,焚常服者则无不应,若焚至披发仗剑之幅而犹不应,则舟不可救矣。或风浪晦冥,莫知所向,虔祷呼之,辄有红灯隐现水上。随灯而行,无不获济。或见后立云际挥剑分风,风分南北。船中神座前必设一棍,每见群龙浮海上,则风涛将作,焚字纸羊毛等物,不能下,便令舟中称棍师者焚香请棍,向水面舞一周,龙辄戢尾而下,无敢违者。若炉中香灰无故自起,若线向空而散,则船必不保。

这段文字的重点在最后几句,即:“船中神座前必设一棍,每见群龙浮海上,则风涛将作,焚字纸羊毛等物,不能下,便令舟中称棍师者焚香请棍,向水面舞一周,龙辄戢尾而下,无敢违者。”袁大才子对“妈祖棍”的描述活灵活现,不仅有实物,还有动作,让我们看到“妈祖棍”信俗的许多细节:一是船中神座前必设一棍(“妈祖棍”);二是船员中有专职的“棍师”;三是遇群龙浮海上,风涛将作时,棍师必须先在妈祖神前焚香请棍;四是棍师持棍向水面舞一周,于是妈祖显灵,化险为夷。

遗憾的是我至今未见过“妈祖棍”实物;不过我十分敬重的福建省作协原主席、散文家章武老师曾在一篇题为《海峡女神》的散文中,详细描写了“妈祖棍”的形状:

一位船老大告诉我:娘娘原姓林,是我们莆田县湄洲屿人,宋朝时候羽化而登仙。渔船在海上遇见风暴,只要望天祈祷,天上出现两盏红灯,就是娘娘救我们来了。顿时,风也收了,雾也散了,波浪儿也平了。说着,他还毕恭毕敬地拿出根一尺多长的、漆成朱红色的木棍,郑重其事地对我说:这叫“妈祖棍”,在海上只要用它连击船舷,鱼怪啊,水妖啊,就不敢上前……

章武老师在这里还原了“妈祖棍”的形状:“一尺多长的、漆成朱红色的木棍。”这让我长见识了!

这里我想建议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指派分管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去民间探寻过去遗存的“妈祖棍”,然后将其充实到“妈祖源流博物馆”的文物陈列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十分独特的妈祖信俗。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