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方言最能解乡愁 乡音一声淡烦忧
【发布日期:2022-02-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见习记者 陈海容


初见《莆仙方言大词典》,翩若惊鸿,封面的一勾一画间,隐现莆仙方言文脉内涵的升华之美,翻开内文,片片乡音,亲切纯朴……在历史长河中,方言给每个生命以启蒙,给每方水土以繁衍的力量。2022年莆田市“两会”期间,由市政协牵头整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莆仙方言大词典》正式发行。这是莆田建市以来首次全面、系统地对莆仙方言进行研究、整理并出版,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编写时间仓促、调查对象有限……自2018年编撰工作正式开展以来,由莆田学院黄国城副教授带领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几易其稿,《莆仙方言大词典》终于问世。方言广泛流传于人民群众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年,编撰团队面临着怎样的困难?《莆仙方言大词典》将如何发挥作用,为莆田人留住乡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主编黄国城,讲述幕后的故事。

 

 

 

主编黄国城与副主编吴华英前往莆田城关方言发音人黄秀峰夫妇家中请教并探讨方言说法

 

 

主编黄国城


 

市图书馆开设莆阳讲堂多年,每周致力于用莆仙话讲莆仙故事

 

 

 

“难度太大 没人敢轻易承担”

 

我省地形复杂,传统住民族群多样,形成与地域和人群因素密切相关的多种方言,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历史悠久,其中闽方言的五大次方言分别为闽东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方言逐渐式微甚至濒临灭绝,是不争的事实。不过,除了莆仙方言外,其他方言均已出版专业词典,至少保证了方言有“迹”可循。

而对于莆仙方言来说,使用人口相对较少,流行区域也较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关莆仙方言方面的研究材料也相对较少,而且从未有过莆仙方言方面的词典或韵书可作参考。为此,对莆仙人来说,急需一本专业词典,对莆仙方言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抢救方言,这是一个语言学家的呼唤,更是一方土地文化传承的呼唤,莆田政协人听到了,他们从来都是历史文化的静静守望者,用心聆听者。

要编写出一部高质量的词典实非易事,而编写方言词典又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加之莆仙方言的编写时间短、任务重、技术处理难、文献材料少、专业人才缺乏,难度太大,没有人敢轻易承担。2018年,在莆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莆田市政协牵头委托莆田学院组织专家学者编撰《莆仙方言大词典》,由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语委语言保护工程的黄国城主持该项目。

黄国城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莆田人,无论是对脚下的这片土地,还是对那一声声淳朴又古老的乡音,都有着无可比拟的深切感情。早在1983年,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家李如龙教授的影响下,黄国城选修了方言调查课程,并做了莆仙方言的初步研究。参加工作后,他参加了国家语委的首届普通话和方言培训班的学习,继续做方言方面的调查研究,慢慢的,他对莆仙语言的感知与见解越来越深。

“如果现在不去做,以后可能更加没有人做,拖越久难度越大。”黄国城说,方言背后是相同的文脉传承,是共同的历史文化,是独特的情感维系纽带,作为一名高校的汉语言文化研究工作者,保护莆仙方言责无旁贷。


词条、排版、索引 都不让人“省心”


《莆仙方言大词典》的编撰组成员中,学术顾问刘福铸,主编黄国城,副主编吴华英,编撰人员黄秀峰、黄秀琳、林海萍、吴松江、郑香兰、郑燕萍。当然,还有各路专家学者、社会乡贤和热心人士,包括田间地头的农夫等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才有了这本集大成者。


有音无字  有字却不知是哪个


所谓“难能可贵”,事情越是难,就越有深度,做成功了越可贵。黄国城告诉记者,编写方言首要的就是收集词条,尤其是那些偏门、不常用的词条。有些词年轻人不了解,无从问起,而老年人虽然满口俚语方言,但要把这些词组织起来苦思冥想,又未必能面面俱到。

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花大量时间,深入田野、村舍,有时候越偏僻的村落,或许就能收集到从未听过的词语。为何收集词条显得难呢?因为在具有特色的方言中,很多都是有音无字的,历史上本就没有为那些音造过字。比如“很难”的“难”,莆仙话说kɑo55ki42,但是这个词该怎么写?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只能用方言里的谐音字代替,把它写作“怐气”,称之为“借音字”、“借音词”。

另外,有的字条虽然有字可写,但不知道其本字是什么,往往见仁见智。比如“田”,莆仙话说cênɡ13,有的人认为其本字是“塍”,但是《説文》里说:“塍,稻中畦也。”《广韵》里也说:塍,食陵切,稻田畦也。汉·班固《西都赋》:“疆场绮兮,沟塍刻镂。”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人从塍上曲折而入,约廿丈,忽闻水声潺潺。”如果“塍”是田的话,为什么《说文》和《广韵》的解释都是“畦”?《西都赋》和《徐霞客游记》的用例也表示,“畦”并不是“田”,而是田埂,即稻田间的路界。而“塍”在莆仙话中应该念cinɡ13,恰恰就是“稻田间的路界”的意思,莆仙话中还有“园塍”huɑi21cinɡ13的说法,也是这种意思。那么cênɡ13究竟该怎么写?黄国城坦言,到目前还不是太清楚,故只能借用共同语的写法,写作“田”,称之为“训读字”——意义相同但读音对不上号的字。


为便于排版  自创莆仙方言拼音


词条收集完成后,排版校对更是繁琐,其中甘苦,或许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记者了解到,按照惯例,正文应该按音序排列,但是不同于共同语,共同语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拉丁字母,音序排列就显得非常简单,但方言是用国际音标注音的,显然无法按拉丁字母排序,所以通常会考虑按韵部排,但按韵部排极其复杂,并且还要考虑到声调,短时间内很难做到。

黄国城说,有鉴于此,编撰团队决定参照汉语拼音方案,增加一些附加符号,为此还设计一个《莆仙方言拼音方案》。专家学者经过无数次的分析研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反复摸索,最终设计出了这个方案,实现了结合声调进行排序,经过实验证明,完全达到了要求。

记者翻开词典正文看到,每一页都是两列,既充分利用空间,又美观大方,方便查阅。词条按照拉丁字母顺序排列,每个词条的注音都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编撰团队自创的莆仙方言拼音,另一种则是学术界广泛采用的国际音标。其中,方言拼音对于莆仙当地人来说,容易入门上手,而国际音标,则方便了语言学爱好者,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记者还注意到,对于一些莆田、仙游共有的词汇,词典提供了不同的注音,还收录了不少地区特色词汇。也就是说,莆田和仙游都能通过这本词典查阅到更贴近实际的家乡话。在注音的后面,还附上了词汇的普通话释义,包括该词汇的俗语等,部分字还提供了在古籍中的记录,体现莆仙方言传承自古汉语,编者用意深刻。


义类检索表还未加入 留有遗憾


如果说出版《莆仙方言大词典》有三座“大山”,那便是词条、排版和索引,攻克了前两座“大山”后,便是剩下索引,而正是这座“大山”让黄国城等专家学者留下了遗憾。

黄国城介绍,最初的计划,是要做三个索引:音序检索表、笔画检索表、义类检索表。当解决了正文的排序问题,音序检索表就比较简单了,不过由于方言中有许多字无字可写的,所以在制作笔画检索表的时候就会遇到难题,因为出版社的排版软件中没有相关的字,只能造字或者制作图片字来用。因此,做笔画检索表时,无字可写的词条就无法体现,逐个找出来耗时费力,而且也一定能够不出错漏。最终,团队通过查找、替换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或许是世间事难求完美。黄国城告诉记者,原计划的义类检索表最终是没有加入词典,当时大体上也做好了,但进一步完善需要更多时间,因此就没来得及。对于方言词典来说,义类检索表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检索表,这成为大家心中的一个遗憾。

《莆仙方言大词典》难免挂一漏万,但黄国城相信,见到这本书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莆仙的父老乡亲一定会积极指出其中纰漏,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词条的增减、释义的斟酌、本字的考证等,以益于将来的修订,进行录音录像、做成数据库等等,为保护和研究方言、方言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鲜活乡音落在纸上 延续文化根脉


编撰团队虽有遗憾,但此书一发行,引起各界一致好评。他们认为,《莆仙方言大词典》是一种传承,传承莆仙文化的密码和基因,有了密码,我们就能感受到莆仙根脉的声音和气息。

作为出版单位,厦门大学出版社党总支书记洪秋霞说,这部词典不仅能够让读者系统真实地了解莆仙方言和方言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方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的担当,更重要的是,让全球莆仙乡亲感受乡音,用莆仙话讲莆仙故事,促进情感上的沟通,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

市政协委员、莆田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表示,编撰团队集众家所长,汇总我市莆仙方言研究成果,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是一部总结过往启迪未来的恢宏巨著。必将对莆仙方言的抢救、保护、传承,赓续莆田历史文脉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又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盛事。

市政协委员、莆田市图书馆副馆长张翔告诉记者,鉴于莆仙方言呈现出断代趋势,市图书馆开设莆阳讲堂多年,每周致力于用莆仙话讲莆仙故事,但原来的普及、传播愿望收效甚微,原因便在语词不普及,语言难辨识。而如今有了《莆仙方言大词典》,莆仙方言奠此学基,信必能传,对于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馆藏而言,也是填补了众多方言书籍未能集大成的空白。

市政协委员、莆田一中教务处主任李志鹏表示,莆田一中将以此书为新的起点,开设莆仙方言校本课程,让方言进校园,说好莆仙故事,大力宣传美好的家乡。坚信只要努力教好方言、学好方言,以方言为纽带,必将延故土之根、续文化之魂。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方言的式微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逆的。”黄国城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尽量使这个过程延缓一些,把方言及时整理并保存下来,方言是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一部分,保护和传承好方言及方言文化,才能保存好我们多元丰富的中华文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游子扑进故乡,那哽咽在喉的深情,就是乡音,就是方言。它是难舍的文化胎衣,它或许难以盛行,但绝不会消泯。因为有它在,我们就有根。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