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方言谚语中的妈祖信俗
【发布日期:2021-10-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朱合浦

 

几天前,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数十年来一直是我良师益友、现已87岁高龄的王琛老师,给我寄来两本新书。两本书都是他80岁之后写的,其中一本《莆仙方言——点滴解惑》很有看头,尤其是对一些方言词语的来源与嬗变作了详细的探究与解读,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把许多流行于世的“土话”,提升到古汉语或中原古音中去再认识,让我不禁由衷地钦佩比我大整整10岁的王琛老师,其才思敏捷、学养深厚与行文流畅,丝毫不减当年在莆田县文化馆工作时的风采,无愧于风靡莆阳的“无职称才子”称号!

王琛老师书中有一处涉及方言中的妈祖信俗,引起我的注意,觉得正好可以做“阿朱讲妈祖”的题材。于是又趁机把刘福铸教授的一篇《妈祖谚语漫谈》找来,撷取其中相关的内容,凑成一篇今天的文章,让读者共同分享一些方言谚语中的妈祖信俗。

莆仙民间对女性的神,往往只笼统以“妈”(读如“马”)称之,很多人不清楚这尊“妈”到底是“何方神明”,执司什么职能。仙游枫亭有三妈宫,宫内奉祀妈祖(海神娘妈林默娘)、法主仙妃(晚唐人,许仙姑,开创圣泉)、吴天妃(唐,吴兴之妹,以神针助兄射杀孽蛟,埭海为田)。湄洲岛新建南轴线大殿,因其殿台宽长,笔者曾参与策划各殿设置哪些神像,并绘制图样,请雕塑家塑像。在大殿正中,妈祖两旁配祀两位与莆田有关的女神:钱四娘(长乐人,宋治平年间,在将军岩下首创濑溪陂)和陈靖姑(唐末闽人,闾山许真君门徒,保护妇婴,东庄象山院有祖庙),如此湄洲祖庙南轴线正殿似亦可称为“三妈宫”。(王琛)

“天妃宫还在,雨伞怎会无。”这是泉州的谚语。据说从前泉州天妃宫庙会活动很热闹。一次有个乡下人进城,带了把雨伞也在看热闹。他把雨伞放在天妃宫一个角落里。一会儿要回去时,雨伞却不见了。他奇怪地说:“天妃宫还在,我的雨伞怎会无?”这话成为了笑柄,从此也就成了谚语。(刘福铸)

“站在天妃宫,看见灵慈宫。”泉州谚语。意思是人情亲情割不断,引申为亲切的情谊。因为泉州天妃宫和灵慈宫建筑距离很近,两宫举目可见,都是供奉妈祖,神灵一致,由是产生此谚。(刘福铸)

“文峰宫里看总簿。”这是旧时莆仙戏班里流传的戏谚。“总簿”指记载莆仙戏戏班各项条例的本子。过去,戏班遇有争议的事情即拿出“总簿”,按其中规定条文来处理。按说“总簿”原应该放在供奉戏神的瑞云祖庙,而它实际上却放在文峰宫妈祖庙,这说明妈祖对莆仙戏影响甚深,以至戏班的事也要由妈祖来裁决。(刘福铸)

“文峰宫起,文峰宫止。”莆田俗谚。说的是过去莆田城内以妈祖庙文峰宫为中心的闹元宵习俗,即从正月初六文峰宫首先点灯庆元宵(所谓起),然后全城响应,直至二十九晚(尾暝)莆城各社境最后汇聚文峰宫进行“妈祖总元宵”活动(所谓止)。(刘福铸)

“风大找妈祖。”这是莆仙很流行的一句谚语,寓意与“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相同。(刘福铸)

“伓拜妈祖,伓会发家。”这是潮汕地区俗谚。意为不拜妈祖,就不会发家致富。(刘福铸)

“初九二三妈祖潮。”泉州谚语。指农历九月初九、三月廿三这两天是一日两次天文潮汐的高峰日子。义同“初九二三早暗水”。(刘福铸)

“渡海靠妈祖,安居靠真人。”漳州俗谚。把出海祭祀妈祖与居家供奉保生大帝吴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