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勇当科技领域拓荒者 ——记归侨院士、我国氟化学事业的杰出贡献者黄维垣
【发布日期:2021-07-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晚年黄维垣

 



晚年黄维垣在做学术报告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全省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之际,莆田市侨联推出【侨心向党】莆田侨界杰出人物和先进模范代表故事选编专题宣传。系列报道莆籍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代表(或事件)与祖(籍)国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历程,投身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的感人故事,展现敢拼会拼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华侨精神,旨在进一步凝聚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莆田侨界磅礴力量。

 

 

 

 

黄维垣(1921-2015),福建莆田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美国归侨,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福建协和大学助教、福建海疆学校讲师、广州岭南大学化学系讲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兼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兼《化学学报》副主编、主编,上海市侨联副主席。

 

名师之子  亦为名师

 

黄维垣,19211215日出生于福建莆田城厢东里(今莆田市城厢区英龙街)一个名师之家。父亲黄益三(1893-1973),本名玉树,别名愚斋,号亦珊、益三,著名教育家,曾任福建协和大学和厦门大学教育系教授,还曾任莆田久负盛名的哲理中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哲理中学易名莆田第二中学,黄益三继续担任校长,将此校打造成全省名校。

黄维垣自小在父亲课读之下,学业优良。自小立志做良医,济世救人。为此,1938年,黄维垣考入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修读医学预科课程。1941年秋考取北平协和医学院,但由于北平沦陷,他只能继续留在协和大学化学系学习。大四时即因成绩出色被校方聘为助教。

19457月,黄维垣任教于福建海疆学校。19445月,为做好战后光复台湾所需人才的储备工作,国民政府教育部在福建仙游创办了大专学制的国立海疆学校,先设师范和行政两科。8月,选择仙游县私立金石中学旧址作为临时校舍。19451月开始招生,2月海疆学校正式开学。黄维垣在海疆学校当化学讲师。19457月,学校奉准迁址福建南安县九都镇。南安九都时期的海疆学校,师资阵容较大,聘任了有许多知名教授。黄维垣就是此时南下南安。19466月,国立海疆学校又迁往晋江。该校虽只开办5年,但为光复初期台湾行政与文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人才,同时也为战后东南亚一带华文学校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学校即今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之一。

19471月,海疆学校首届二年制学生毕业,毕业生大多服务于台湾等地。同年,黄维垣与陈玉凤喜结良缘,同年4月进入广州岭南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课程,19499月获硕士学位,并被岭南大学聘为讲师。

无论是在何校从教,黄维垣皆因教学高质量而有名师之誉。

黄维垣的科研工作正是起于岭南大学。他当时在广州岭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导师是极为博学的孔宪保教授。岭南大学刚从内地迁回广州不久,教学科研条件恢复得比较快,黄维垣选了中草药葶苈子的化学成分研究作为论文题目,从中分离到一个含氮的化合物,发现是个已知物,并在美国化学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文。

 

哈佛博士  攻克难题

 

黄维垣的治学精神与科研能力,很得岭南大学化学系主任曾朝明教授赏识,1949年他推荐黄维垣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502月,黄维垣抵达美国哈佛大学,导师是L.F.菲泽教授,他在“二战”期间研发的萘醌类抗疟药物,编著大学课本《有机化学》一书,在国际有机化学界很有影响力。黄维垣到美国时,L.F.菲泽教授的研究领域已转到甾体化学。甾体药物可的松作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特效药,当时引起许多药厂的兴趣,他们都在设法合成制造。最早是选用牛胆酸为原料,但合成路线冗长,收率低,亟须改进。这条路线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在甾体的C环引进一个氧官能团。菲泽实验室当时就在做这项应用基础研究。黄维垣在该实验室研究了一个新方法,把牛胆酸的12-位羟基转移到11-位,解决了难题,让美国同行刮目相看。

19526月,黄维垣获博士学位。他本想立即回国,但美国政府当时下令,所有中国留美理科生和科学工作者都不准回国。回国无门,他只能继续留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但他一刻也没放弃回国的努力,直到1955年黄维垣才战胜艰难险阻,看到回国的曙光,而就在此时,他的妻子也得到了赴美留学的签证,为了能让丈夫早日实现报效祖国的夙愿,她毅然放弃了自己多年赴美攻读研究生的梦想。

 

创氟化学  助军民用

 

黄维垣先生是中国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美国及回国初期,从事甾体和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运用化学转化进行构型相互关联的方法,测定了植物甾醇C24的绝对构型。

1958年以后,应国家“两弹一星”等工程的需要,转向有机硼化学、有机氟化学和含氟材料研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氟化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研究室,研制出氟油、氟塑料、氟橡胶等多种含氟关键材料,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有机氟化学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之后,黄维垣在氟化学民用研究中又取得一连串成果,成功研制了含氟表面活性剂、铬雾抑制剂及氟碳代血液等一大批新型民用含氟材料,为我国有机氟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维垣在氟化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他发现并系统研究了著名的“亚磺化脱卤反应”,发展出许多有效的全氟烷基化方法,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将全氟卤代烷转化成相应的亚磺酸盐,进而可以方便地得到全氟烷基羧酸、磺酸、磺酰卤等一系列重要的含氟有机原料;在此基础上,他对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和磺酰卤的化学以及全氟烷基自由基化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发展出许多有效的全氟烷基化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各类含氟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含氟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极大地推动了有机氟化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杂环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的内容。

在黄维垣的带领下,中国的氟化学研究在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只经过短短几十年就赶上了世界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被国外同行誉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有机氟化学研究中心之一。为表彰他对氟化学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1986年法国巴黎举办的氟元素发现100周年纪念会上,他被授予“MOISSAN”奖章。

黄维垣研究成果连续获得大奖。其中,全氟润滑油获得国家发明证书,为中国铀同位素分离提供了关键材料;新型铬雾抑制剂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为镀铬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氟碳代血液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曾用于战争中的伤员抢救手术,并在医院临床和脏器的保存中得到实际应用;甾体化学研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为中国甾体药物工业奠定了基础;发现氟化学中的亚磺化脱卤反应,获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为合成全氟烷基亚磺酸和磺酸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新方法,首次合成了含氟烷基取代的环芳烃;“全氟聚氨酯”和“聚全氟苯”获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三等奖;含氟塑料、橡胶、含氟表面活性剂以及全氟代血液的国内研制方面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项;还曾获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何梁何利基金奖、陈嘉庚化学奖等。

黄维垣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理事、上海市侨联主席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长期担任《化学学报》主编,创办了全英文版的《中国化学》,为中国化学研究搭建了国际平台。

20151117日,黄维垣在美国逝世,享年94岁。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