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郑育俊 通讯员 郑怀宇
莆田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
校企合作复茂培训基地
职校学生在复茂实习档案
莆田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
莆田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发挥优势,深化融合
以高水平交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莆田与台湾隔海相望、一水相连,是妈祖文化发祥地,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中地位突出、责任重大。我市要发挥优势,精准发力,积极推进莆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助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发挥闽中区位优势,促进莆台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莆田历来为闽中重镇,湄洲岛与台中港仅距72海里,在台莆仙乡亲十万多人,组建了台北、台中、高雄、彰化、花莲、基隆等6个莆仙同乡会。发挥莆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循的优势,加强与在台莆籍社团和乡亲代表的联系,促进莆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加强祖地文化建设,提升九牧祖祠、夹漈草堂、黄冈祠、李富祠、陈文龙文化纪念馆、关氏大宗祠、六桂堂等周边环境,增强姓氏源流文化研究会与台湾宗亲社团联系,吸引台湾职业教育界人士来莆寻根谒祖。发挥中华职业教育社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特点优势,请进来,走出去,探索建立莆田中华职教社与台湾职业教育机构紧密联系的机制。
发挥产业比较优势,促进莆台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台办、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发挥我市产业比较优势,加强职业教育精准招商,扩大与台湾高水平大学、技职院校的合作办学,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健康服务和创意产业等领域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支持莆田学院、湄职院与台湾有鲜明行业特征的高校联办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促进莆台合作高校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建立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吸引台湾高校教师来莆任教,深化莆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
发挥妈祖独特优势,促进莆台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牢记“保护好湄洲岛”的嘱托,进一步弘扬妈祖文化,办好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加快建设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增强妈祖故乡对台湾信众感召力,推动台湾知名职业教育机构来莆投资兴业。发挥海峡两岸生支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的政策效应,吸引台湾知名的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和药械研发、健康管理、商业性医疗保险等品牌企业参与妈祖国际健康城的开发建设。
立德树人,匠心育人
以高品质校园文化增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市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培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主流精神、融合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发精气神,汇聚正能量,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增进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贯通。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是全国首批中职发展示范校,“着力校企文化融合,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奠基”是办学经验之一。要强化校园阵地意识,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突出时代性、教育性和整体性,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把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制度镶入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促进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融合、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融化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
坚持育训并举,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畅通。坚持德技双修,搭建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平台,完善职业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美誉度,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连续三年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多年来秉持“厚植文化底蕴,精湛一技之长”的育人理念,设有13个学院40个专业,其中4个专业与扬州大学等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借鉴扬工经验,创新办学模式,推动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莆田学院等本科院校之间通过分段培养项目,构建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技术应用本科相互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优化中职、高职、技术应用本科直至专业硕士的职业教育路径,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鼓励职业院校申办职业技能大赛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拓宽升学成长通道。
坚持党建引领,促进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融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提高职业院校治理能力,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德育工作体系,鼓励学生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念,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根据职业院校学生身心成长特点,注重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创新职业教育党建工作,探索“党建+”模式,把党建工作融入教育管理、教学过程、师资培训、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全过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