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涵江霞徐“黄家门”七代人的百余年坚守:让“兴化桂圆”继续“甲天下”
【发布日期:2020-08-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凌明信 文/图

 

建于清朝的涵江霞徐“黄氏民居”

 

制作桂圆干的第四道程序是摇沙,经过摇沙后的桂圆果壳稀薄光滑

   

“黄家门”人展示“非遗”兴化桂圆干产品

 

烘焙桂圆干的土灶 

 

 

走进莆田市涵江区霞徐社区顶街,一排排非常典型的、蔚为壮观的红砖燕尾脊集体厝映入眼帘,这便是广为人知的涵江“黄氏民居”,俗称“黄家门”。当集体厝正在一点一点地消逝,浓缩为斑驳记忆中的一串串脚印时,眼前这片建于清朝年间,充满着古香古色韵味的古民居,却映照着百般的神韵,映照着百年的红元素,映照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

集体厝是特定年代的信息载体,是特定地域的文化积淀,它令人记得住乡愁,记得住族群的教科书。一座集体厝就是一个家族的摇篮地,一代代来,又一代代去,繁衍不息,凝结着一个家族的共同情愫共同记忆。对于“黄氏民居”而言,这里是传承“兴化桂圆”的一块摇篮地,从150多年前的义兴号开始,黄氏族亲走出“黄家门”驰骋商海,叱咤风云的他们不但创造了兴化桂圆“甲天下”的传奇故事,也留下了兴化桂圆百年传承保护的艰辛历程。

 

 

 

从涵江三江口到渤海湾

南方佳果留传奇

 

“南方有桂圆,北方有人参。兴化桂圆干,始于宋代,A历史悠久,过去是宫廷里的贡品。众所周知,华亭镇盛产桂圆、枇杷等名特优水果,是‘兴化桂圆干’的原产地。而霞徐黄氏族亲桂圆干的加工焙制技艺,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传承七代人,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烘焙制作技艺。2019年,这项技艺被列入莆田市‘非遗’名录。我是第七代传承人,在传承谱系中,前六代分别是:黄孔寿,黄孟誉、黄孟育兄弟,黄傅氵赞,黄玉祥,黄祖耀,黄文楼、黄文潘兄弟。特别是出生于1928年的黄文楼,当过医院院长的他,还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技术津贴。”莆田市大同医药有限公司、莆田大同行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福建大同行药食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森介绍:涵江商贾云集,自古就是闽中商业重镇。清朝末期,由原籍莆田渭阳迁入涵江霞徐街道的黄邦杰在涵江、宁波两地开办商行,经营布匹、白糖、大米、桂圆干等两地土特产。由于经营有方,积累雄厚财富后,黄邦杰在涵江开设多处新鲜桂圆收购站,拥有一大批桂圆烘焙房,制作兴化桂圆干,专门从事桂圆干批发业务。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其后辈兄弟商号越开越多,有瑞裕、鼎和、大同、泉裕等四大商行,“为涵江桂圆同业之首”。其中瑞裕与鼎和是亲兄弟,大同与泉裕也是亲兄弟。瑞裕、鼎和与大同、泉裕是堂兄弟,他们都是涵江的名门望族,故称为“黄家门”。这就是黄家门桂圆干的历史渊源。

莆田桂圆素有“南方人参”之称,盛产于平原北部自东至西山麓,一直延伸到仙游。从桂圆的品质上看,仙游以靠近华亭一带的仙潭产的较佳,莆田以华亭这边独著。仙游桂圆虽好,但装运外省销售者较少,“黄家门”人便从仙潭、郊尾和华亭买入大量桂圆青果,加工制作桂圆干运外省批售。他们途经木兰溪,用溪船载回大量的桂圆青果。每年“白露”前后两个星期,仙游至莆田运送桂圆的溪船众多,双桨荡开波面镜,一篙撑开水中天!

古老的桂圆干运输外省途径,有水陆两路。未通轮船之前,“黄家门”人依靠木帆船,每年的三四月,趁南风季候扬帆北上,全凭顺风将桂圆干运到浙江;每年八九月,再掌握北风季候南返,一年只能往来一趟。有时为了抢市,也就是赶“头水”,“黄家门”也选择艰难的水陆并进:把桂圆干挑到永福(今永泰),然后下大樟溪,顺流直抵福州,再由福州装船运到浙江;或者,经过长途奔波,直接把桂圆干挑到浙江。暗夜里,天空中的星星都疲惫了,渐渐坠入黎明前的天河中,地面上黑洞洞的,挑着桂圆干昼夜兼程的“黄家门”人,能听见的只有自己粗重的喘息声。

创业,这是一条饱含辛酸、凝聚心血的拼搏之路,背后是多少风雨兼程、不辞辛劳的岁月。谋字制胜,无中生有,勤字起家,脚踏实地——“黄家门”人后来经营范围之广泛,运营能力之强盛,闯荡历史之悠久,为世人所瞩目。

明、清时期,木帆船就已在莆田三江口港口兴起了。但是,木帆船运输迟缓,辗转延搁时间长。1910年,就在木帆船逐渐衰落之际,“黄家门”瑞裕、鼎和、大同、泉裕四大商行之一的大同桂圆行黄尔顺,首先开通涵江至上海(兼航宁波港)的轮船航运线。自家经营轮船兼办客、货运业务,除载运自己家族四大商行桂圆干外,还兼承运别家商行部分桂圆干以及莆仙各地各种进出口货物。三江口开港后,轮船可以直接开进,从此海上轮运畅通,用木帆船与肩挑运送桂圆干的方式寿终正寝。每年“白露”之后,轮船进入三江港口,烘焙房连夜加工装制桂圆干。“黄家门”桂圆行办理海关报关手续后,将桂圆干运至涵江陡门头交由轮局,轮局雇驳船送到三江港口。桂圆干最初运销浙江乍浦,再销往宁波、温州、顶江(包括金华、兰溪、永康、武义一带),最后运往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桂圆干还运往南京、华北及东北地区,遍布大江南北。

从此,自南向北,在辽阔的中国海岸线上,兴化桂圆干名闻遐迩,其中销量最多之地为宁波和上海,过去浙江渔民下海之前,必食桂圆干若干颗,可暖足不畏寒。

当时,桂圆干行还有“里行”和“外行”之分。同样的桂圆干,“里行”要比“外行”价高一大截,而顾客却乐于购买“里行”的桂圆干,因为“里行”是品牌、老牌。在莆田涵江,霞徐“黄家门”所开的桂圆行是“里行”,其他的统统是“外行”。“黄家门”人所开的桂圆行如瑞裕、鼎和、大同、泉裕等行号,在商海沉浮中脱颖而出,都是清一色的“里行”,是莆仙两地经营桂圆干行业首屈一指的四大殷实富商,几乎达到垄断的地位,如:在宁波、南昌,“黄家门”的“里行”是“头水”桂圆干销售价格的权威,定价高低,要听其主张。

桂圆干顺利北上后,桂圆行还采购“回头货”:豆饼、面粉、花生油、筒装煤油、棉花、棉纱、布匹、中药材、温州纸、绍兴酒、宁波席。

 

 

从贡品到地理保护产品

金字招牌擦更亮

 

黄建森从小受家族所传承的“黄家门”桂圆干焙制技艺的影响,十五岁时就掌握了这门技艺,据他介绍,桂圆干烘焙工艺非常严格,其流程包括:选果、剪粒、浸水、摇沙、烘焙、剪蒂、挂黄、复焙、分级、包装。烘焙桂圆的第一道工序非常重要,就是把完好的桂圆遴选出来。女人们或散开或围拢地坐在小板凳上,用剪刀剪去桂圆的果梗。男人们将桂圆洗干净后倒入竹制摇笼中,并往摇笼里撒入细沙。摇笼外观上和摇篮十分相像,把摇笼挂在树枝上,两个男人相对握住笼端手柄,开始用力摇荡。桂圆在笼中翻滚着、摩擦着,果壳渐渐变稀薄变光滑。之后,男人将桂圆均匀地铺在焙灶上,每次可以烘焙龙眼500千克。传统的烘焙桂圆干技艺,一定要用桂圆木头作为燃料,道理很简单:桂圆木头燃烧慢,是慢工细活。男人手握着长长的木耙,每间隔2小时,就小心翼翼地上下翻动着炕上的果实,生怕把果壳弄破。此时虽已入秋,但天气依然酷热,男人们早已满头大汗,那条披在肩膀上的毛巾都滴下水了,他们将插在裤腰上的蒲扇别下来,边吹风边紧盯着灶炕。

烘一次桂圆需要22-24个钟头。烘房内,男女笑语不断,好不热闹。渐渐地,桂圆干特有的香味飘逸出来了……

带着桂圆干的香味,黄建森走上了读书、就业的道路。然而,“黄家门”那特有的、挥之不去的桂圆干香味,一直在他的心头萦绕。在单位上班十来年后,身为药师的他决定走出体制,专心从事药品经营:在一百年前,“黄家门”精心焙制的桂圆干就成为药食同用佳品,特别是上海、宁波各大中药铺都把“黄家门”桂圆干作为采购首选。自己为何不继承衣钵?

期间,他和同样是药师出身的胞妹黄建红不断学习、重新探索改良祖传的桂圆干传统制作技艺,并根据药食同源原理,结合现代食品制作规范流程,不断完善桂圆干手工制作生产标准,挖掘出它的最大药用价值。

“兴化桂圆干焙制历史悠久,加上烘焙技艺与品质把控严格,2008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审查,成功当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曾经的宫廷贡品揭开了神秘面纱,销量直线上升。‘黄家门’桂圆干也趁势而上,每年通过各种商业渠道,销往全国各地的药用市场和农产品市场,走进了全国普通老百姓的餐桌。”黄建森说,“黄家门”桂圆干焙制技艺历经七代人的薪火相传,现在核心技艺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荔城无处不荔枝”,“兴化桂圆甲天下”——这是莆田城市的金字招牌!然而,因城市化的建设快速进展,很多年轻人不愿学习桂圆干的烘焙制作技艺,致使“黄家门”桂圆干烘焙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亟需传承保护。为此,黄建森提前布局,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他在莆田的华亭镇、盖尾镇、郊尾镇、梧塘镇等桂圆栽植区,建立了一大批“黄家门”桂圆干烘焙基地,使这项祖传技艺不断弘扬光大。同时,作为荔城区政协委员、食品药品行业协会会长,他还多次撰写有关保护与传承兴化桂圆干烘焙技艺的提案,得到了委员们的广泛共鸣。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