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话说“商人”
【发布日期:2020-05-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古往今来,人们为什么把买卖人称为商人?原来“商人”这一称谓的由来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慢慢社会上便出现了一部分专门从事货物交换的人。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叫契,由于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便将商邑封给了契,从此便有了商部落的名号。契的六世孙王亥足智多谋很会做生意,有一次他发现,因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的部落之间互换货物很困难,于是他发明了牛车。这便是史书上“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他经常带着奴隶和装满货物的牛车,来回穿梭在各个部落之间做买卖。时间一长,其他部落的人只要一看到王亥,就知道有好东西来了,便大声喊道:“商人来了,商人来了!”这便是“商人”的由来。一天,王亥贩运货物途中,突然遭遇狄族易氏的袭击,他们抢走了货物和随从的奴隶,并杀死了王亥。王亥有个儿子叫上甲微,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兴兵伐易,最后灭了易氏,商的势力也从此扩展到易水流域。自契开始传到十四世孙成汤时期,商部落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成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便组织妇女纺纱织布,以换取夏的粮食和财富,他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后来,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商朝被周武王推翻。周朝建立后,原商朝的遗民便成了周朝的种族奴隶,被统一迁到洛阳,这些商人失去了土地,只能重操旧业,东奔西跑做点买卖讨生活。当时周王朝的贵族们不会去做生意的,平民有土地耕种也没有时间去干这些,所以做生意的只有这些商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依靠做生意讨生活的不仅仅只有商朝的遗民,还有另外一些人加入,可人们还是习惯把生意人称为“商人”,这个称谓一直沿袭至今。而商人也把王亥尊为祖师爷奉祀。北方一些地方过年时,商家还要贴上王亥的年画,以供祭祀。

商朝时期发明了海贝、石贝、骨贝、蚌贝等货币,晚期还发明了铜质货币,商人把交易的地方称为“市”,店铺称为“肆”。“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在商朝,商人的贸易很受部落首领重视,所以有“殷人富贵”之说,直到商被周所灭。

到了秦朝商鞅变法,大大改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商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郁闷期。在这漫长的郁闷期内,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甚至说是达到了被歧视的地步,商人“卑之曰市井,贱之曰市侩,不得与士大夫伍”。

“自来耕读羞言商,天下公平十六两”,他们可能会赚很多钱,但政治上却失去了很多。比如,秦朝规定:禁止商人穿戴丝绸衣物,乘坐华丽的车驾,商人及子女不得做官。名曰“虽富无所芳华”。到了汉朝,商人不但不准做官,也不准用个人名义购置田地。商人的财产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史上,富可敌国的大财主邓通,最后竟然被活活饿死。当然也有一些特例,如春秋战国末期的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化名改姓,自号陶朱公,由于善经营,知进退,不执着名利,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被后人尊为“商圣”。还有元末明初的巨富沈万三,据说当时朱元璋要建国时,手头拮据,曾找沈万三帮忙,沈万三出手相助,最终完成了建国大业。朱元璋登基后,封沈万三为财政大臣,掌管国家财政。沈万三死后还被封为“福财帛星君”。

长达两千多年的商人郁闷期,并没有杜绝商人经商,反而激发了商人向外拓展的勇气。商人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说功不可没。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商贩行业虽然不为人们所推崇,但在莆田人心中,却早就有“经商富家”的理念。北宋名臣蔡襄当时就提倡农商并重,以商促农的思想。所以莆田是一个有着悠久经商传统的地方。早在1400多年前的隋朝,莆田的西天尾就有座商、墟集,唐代渐有集市,宋代发展为街市。北宋期间,朝廷已在黄石设立商市,黄石已经成为闽中经济贸易中心。到了明代,仙游枫亭商贾云集,成为闽东南沿海的商贸重镇。明末以来,涵江商业日渐繁荣,及至近现代被冠以“小上海”之称。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莆田儿女,不因地瘠而却步,不因家贫而潦倒,贫困催生了求生的欲望,艰苦激发出拼搏创新的意识。背山面海,人多地少,地瘠家贫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使莆田人走南闯北,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旅外谋生。贫瘠的土地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勇闯天下的莆田商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孕育了一批又一批莆田儿女搏击商海,驰骋商界。宋代诗人刘克庄有诗云:“嫁作商人妇,牙筹学算商。元来有胎教,生子肖弘羊。”莆商走天下,无兴不成镇。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莆田商人的足迹。

莆田商人在历史与时空的交替中铺开了一幅又一幅壮丽耀眼的画卷。他们用激情与梦想点燃新时期莆商创业的新火花,为莆田崛起与振兴努力拼搏。

这就是备受世人关注的莆田商人。(郑银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