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多彩活动迎佳节 欢天喜地闹元宵
【发布日期:2019-02-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翁志鹏

 

 

 

 

壶山砂花

 

新度游灯

 

跑菩萨

 

 

渔村元宵

 

 

僮身巡安

 

 

 

“闹海”祈福

 

 

一村一习俗,十里不同风。莆田的元宵节与全国各地都不同,堪称历时最长的“狂欢节”,从农历正月初三开始到廿九才结束,无论是在平原山区,还是边远海岛,到处张灯结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跳棕轿、跑菩萨、游灯等民俗活动在各村轮番上演着,勤劳智慧的莆田人,用不同的方式欢度“狂欢节”,共祈平安。

● “壶山砂花”庆丰年  火树银花不夜天

正月十五是荔城区新度镇锦墩村打“砂花”的日子,当天,随着夜幕降临,吃过晚饭的村民陆续赶到村中心广场,一起观看打“砂花”表演,打砂花是新度镇锦墩村每逢正月初九玉皇诞和元宵节上演的一场民俗表演,打砂花的技艺从明中叶一直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赞誉,201111月被评为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砂花”是铁砂经过高温融化成铁水,再用竹板拍打到树上,铁水碰上树叶瞬间溅出无数火花,既像烟花,也似火瀑布,令围观群众惊叹不已。

据介绍,清朝康熙年间,锦墩村就是著名的“铸造之乡”。当地村民多以生产犁头、锄头等农业生产用具为业。据说,匠人们在冶炼和铸造时,看到铁锤与软化的砂铁撞击后溅出炽热的飞花,便从中获得了灵感,发明了独特的“壶山砂花”。于是,本是劳作附属物的“砂花”,就成了村民平时业余娱乐的技艺,也成了一种最耀眼的存在。据当地一位扶姓村民告诉记者,经过被“砂花”打过的树木,不仅可以防蛀虫,而且长势也会更好,甚是神奇。

● 海岛人家也“疯狂”  别样“闹海”度元宵

农历正月十八,记者一路乘车渡船赶赴秀屿区南日镇浮叶村,用手中镜头记录下独具特色的海岛人家欢度元宵的场景。当天,记者刚刚步入该村,就被该村浓厚的节日氛围所感染,家家红灯高挂,户户彩旗飘扬。

当地的村民祖祖辈辈与海打交道,靠海为生,所以闹元宵也和大海紧密相关。当天下午三时许,二十多顶供奉神灵的轿子在众人的合力抬举下,沿着村道进行巡游,当队伍行至海边时,抬着轿子的年轻人、“僮身”便会冲向海滩,在海中劈波斩浪,奋勇搏击,溅起一道道浪花。据说,溅起的水花越大越好,说明今年出海越平安、打鱼打得越多。“我们村冲海闹元宵的由来,据老人说,大约300多年前,村里有姓金和姓邱的2位先人,平时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村民的爱戴。他们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在村子南面近海处修建了一座宫庙来供奉他们,并约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八举行一次全体村民祭祀他们的活动。”当地一周姓村民说。独具特色的闹元宵习俗也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摄影爱好者前来观看,场面十分盛大。

浮叶村取浮斗、后叶各一字,故名浮叶。据当地老人介绍,380多年前,浮叶村的开拓者(当地称开基祖)惠安净峰人,名叫林向伯的渔民,打鱼遇风浪漂流到此岛,发现这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就在此地安顿下来。随之一些林姓宗亲陆续迁住于此,使荒僻的海岛开始人烟繁盛,逐渐形成村落。“节约衫,浪费裤,封建头,民主肚”的净峰惠女服饰,在该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们身上依旧是风流不减,加上脑后盘着发髻,髻上别着闪亮银簪,在爱美的年轻女子身上也依然可见。他们始终操纵着一种独特语言——闽南语(南话、南音),至今仍保留着原有古朴的风味。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