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涵江江氏民居(下)
【发布日期:2019-01-0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故居护厝之一“新厝里”在光绪乙未年(1895)扩展为“二层楼房”,命名为“半耕书室”。此时江春霖已考中进士,后来他专为该书室写一篇跋(收入《江春霖文集》)并制一匾悬挂,“示子孙毋忘稼穑艰难也”,告诫后世子孙“食旧德,服先畴,入为肖子,出为良臣”的家风。“新厝里”大门有江春霖第二子江祖芑所书之四言对联:儒臣门第,耕读人家。门楣为“省三,勿四”,盖取自孟子之“三省”和朱熹之“四勿”的儒家规范。“半耕书室”为江春霖归隐后的起居所在地,二楼南墙上原挂有三幅像:中间为慈禧太后像(三彩瓷雕立体像),左为光绪皇帝像,右为其母林太淑人像,足见江春霖以“忠孝”立身传家的儒臣懿范。

其实江春霖的故居,在江氏古民居里仅有几间。江春霖一生为官清廉,身后几乎没有什么财产。江御史曾住过的卧室,如今,小屋依旧,可是早已物是人非,只有斑驳的灰墙,拥着痕迹沧桑的旧家具。

在故居的左侧原有一座“社公”和一座“江氏宗祠”相连,完全按“左祠右社”的中国传统布局。江氏宗祠曾作为“县立梅阳国民小学”,后圮毁。

故居“新厝里”内曾存放一套“围屏”,计有十二扇,每扇分三格,上为红底金字,中、下各为精工细雕花鸟、松鹤、蝙蝠、麒麟等民间传统吉祥物,三重浮透雕。“围屏”上的字及内容为“探花”郑源所书,该“围屏”系江家逢重大喜庆家事时(如结婚、祝寿、谢恩等)摆放大厅,可惜“围屏”后被毁掉,已无从考证、复制。

江氏大厝除“述志堂”“半耕书室”外,梁、栋均无雕刻贴花,显得朴实大方,这也符合江氏节俭治家的宗旨。江春霖从小养成的聪颖好学、刚正慧直、言行一致的良好品行,注定了他在官场上难以容身。

从江氏大厝的布局和家风家训,不难看出江家尊师重教、读书明理的思想传统。江春霖祖父江文波(秋潭公)是名秀才,“身虽青衿,犹桔槁灌田”,堪为勤奋节俭、纯朴家风的表率。父亲江浠廉饱读诗书、一生节俭的行为,江春霖一直铭记在心,母亲的贤惠包容、刻苦耐劳对幼年的江春霖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他心中暗暗立志,秉承家风,不忘初心,不改本色。江春霖自幼便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读书,并得益于严谨的家教。他从小敬仰诸葛亮、包公和海瑞,推崇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立志要当个正直的监察御史。

江春霖任监察御史期间,访察吏治,不避权贵。前后六年,封奏六十多起,与庆亲王、袁世凯、徐世昌、孙宝琦等权贵抗争,声震朝野,身后留下了许许多多激荡人心的故事。

江春霖在京都为官期间,其母亲、夫人和弟弟全家仍留在深山老家,过着艰苦的农村生活。江春霖一生无意当诗人,正因为一身正气,其诗词也自抒胸臆,透出一股豪迈凛然之美。

江春霖从小练就一手好书法。据说在他十七岁时,邑人让江春霖父亲给村里的昭灵宫题匾,其父正在构思之时,江春霖就已经写出来了,邑人见其字刚劲入木,便欣然采用。江春霖后期的书法,瘦劲有骨气,字如其人,也是如今收藏者的最爱。

江春霖为何受莆田人爱戴,他在京时,曾三次疏陈莆田官吏上下勾结、田赋不均,请饬限期清理。江春霖回故里后,对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无不竭尽心力以赴。如主持修建江口九里洋水渠、涵坝海堤、镇前海堤、南埕海堤、梧塘沟尾堤、哆头陡门等水利工程,以及募建萩芦大桥和林尾、唐安、泮洋、陈墩、霞坂等石桥,对施工财物,点滴归公,并亲捐资以助,力促其成,万人德之!

涵江“下孝义二十四乡”中的陈桥、梧塘(南梧塘)、沟尾等村,因地势低,面临大海,水患频仍。当地父老请春霖主持兴修水利之事,他慨然允诺。亲到陈桥、沟尾等村观察地势,认为筑堤障海,是保护农田水利根本大计。

江春霖还十分重视涵江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文物的保护,在其文集里,我曾读到他亲自撰写的文章,如《募修雁浔塔围墙序》《倡修黄冈祠募捐序》《募修国欢崇福寺序》等,点点滴滴,无不留下他对家乡对贫苦民众深沉的爱恋之情。

从江氏古民居屋后的小山坡上望去,江氏大厝并没有高高翘起的檐角,屋顶似与普通平房无异,这大体印证了江氏子孙不事张扬和俭仆的个性。其传家门联“儒臣门第,耕读人家”,“省三,勿四”,是对江家人最好的诠释了。(李福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