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涵江江氏民居(上)
【发布日期:2018-12-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那天上午,顶着艳艳秋阳,我和几位朋友驱车前往萩芦梅洋村。出萩芦镇不远,便见满目青山,娓娓而来,如黛眉,或远或近,或奇峰峭拔,或缓坡温润。一路上峰回路转,林木苍郁,花果飘香。远处,山上缥缈透明的白雾好似从天边泻落,又像从地壳中冒出,滔滔不绝从谷底升起,在山头上曼妙地轻舞。不多时,我们便到了梅洋村。

梅洋村是一座位于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山旮旯的小山村,被绵延起伏的群山温柔地簇拥着,环抱着。在梅洋村的一处山坡上,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百廿间大厝”,即涵江江氏民居,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监察御史江春霖,就诞生在这座方圆百里家喻户晓的大宅里。所以大厝也称“清御史第一人”江春霖的故居。江氏大厝前,江春霖的石雕像让人肃然起敬。

江春霖,字仲默,一字仲然,号杏村,晚号梅阳山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官至新疆道,兼署辽沈、河南、四川、江南道监察御史。访察吏治,不避权贵。前后六年,封奏六十多起,与庆亲王、袁世凯、徐世昌、孙宝琦等权贵抗争,声震朝野。宣统二年(1910)因弹劾奕劻,被罢御史之职,一怒之下请辞归里。从此,厌谈政治,致力于公益事业,任修筑韩坝海堤、萩芦溪大桥等董事。其传世著有《江侍御奏议》《江春霖文集》等。

江春霖的一生中,经历了甲午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辛亥革命等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见证晚清国运衰微、民生凋敝的社会现状,故政治交往颇多。返归梅山后,其足迹遍及福、莆、仙各地,此时虽脱离官场政治,然其社会影响力仍然存在,从他晚年的社交中略见一斑。

江春霖故居是他居住地,为江氏入莆之六世祖奋銮公首建于清中、后叶的乾、嘉年间,咸丰、光绪年间维修。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约4408平方米。建筑为三进七开间悬山式土木结构,计有正屋125间,具有明清江南风格,简朴实用,至今有200多年历史。历代有增建、扩建,形成今日之规模,如今是146间。鼎盛时,大厝住着400多名江氏后人。基石、围墙采用本地的杂石块堆砌,除少量的石阶梯及天井围栏外,均由不规则的杂石块细心堆砌而成。中轴线建筑由“外大埕”“大门洞”“内大埕”“下厅”“顶厅”“月堂厅”组成,中轴主建筑的左右两边各有三座“护厝”。故居的右后角原建有“铳楼”,为全屋的最高建筑,四面设有“观察孔”“射击孔”,有防匪防盗的功能。

故居共有大小“天井”18个,排水系统自后而前,由高而低,曲折蜿蜒,形成独特的排水体系。有两大出口往外大埕下阴沟与“芋田”水沟相通,从不淤积。

由外大埕进入内围墙中间有一简朴的小正门,门上的对联“源从济水,派衍淮阳”,显示了江家自河南衍派而来的源流。门边立有“江春霖故居”和“涵江江氏民居”两块石牌。

由内大埕而上进入大厝主体建筑之“下厅”;大门的门当上有一“文魁”匾,系江春霖之父江希濂于同治乙丑科(1865)中举人时所挂。大门联为:柏叶家风古,笔花春色新;门楣为:国恩,家庆。

二进为“顶厅”,功能为家族重大活动的场所,原有三块匾,一为“进士”,系江春霖甲午科中三甲进士时所挂,另二匾为七房、八房“谢恩”“祝寿”匾。

第三进是“月堂厅”,即“述志堂”。堂里供奉着江家历代祖先牌位,是一年四季致祭之场所,同时也是江家子弟励志笃学、习文会友之场所。第三进地势最高,比第二进高出一米多,雄踞在高平的石台基上,显得特别轩昂开敝,光线充盈。凡江氏子孙要走出梅洋江家大院或从外回乡,都要到此祭拜祖先,并向祖先叙述自己的志向。(李福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