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一和蜀
【发布日期:2018-09-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一,莆仙方言文读音如“益”。一直感到奇怪,本地话里“一”读音如“术”,到底是怎么来的?两三年前偶然读到《莆田侨乡时报》上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一”读如蜀,是因为一和蜀同义,蜀和獨(独的繁体字)同义。当时感到非常震撼,从此深信不疑。

许慎《说文解字》里“一”字的释文前四句是:“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直没有把这个释文当回事。最近,莆仙方言与民俗专家今闲先生在乡音微信群里发了一则短信,说专家左民安认为该释文是韵文。感激今闲先生,这个短信爆炸性地激起我的兴趣!也因此有了此后的学习和这篇文字。国学经典多韵文,如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清盈生押韵,宁灵押韵也。于是,先查阅《全唐诗》。果然,一与物、术、出、兀押韵!此处仅录一首。

白居易《对酒》:

人生一百岁,通计三万日。

何况百岁人,人间百无一。

贤愚共零落,贵贱同埋没。

东岱前后魂,北邙新旧骨。

复闻药误者,为爱延年术。

又有忧死者,为贪政事笔。

药误不得老,忧死非因疾。

谁言人最灵,知得不知失。

何如会亲友,饮此杯中物。

能沃烦虑消,能陶真性出。

所以刘阮辈,终年醉兀兀。

慎重再慎重!到《平水韵》核实一下,一、壹果然在入声四质:质、日、笔、出、室、实、疾、术、一、乙、壹、吉、秩、率、律、逸、佚、失……。而没、骨、物、兀等字则属于临近音通押了。

原来,“一”读音如“术”,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同音!一,《说文解字》于悉切。用今天的拼音表示,声母是y。术的普通话读shù。莆仙方言里,一和术声母都是s。那么,汉字的声母y和声母sh之间存在着可以互相转化的对应和关联吗?很常见。弋和式;轶和失;贻和始;予和舒抒;益和谥,等等,太多了。考察“施”字本身,最经常读shī。《汉语大字典》还载有施的另外两个y声母的读音和义项。义项一,施yì,延伸:《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义项二,施yí,义项二:曲邪;太阳西斜,以及例句。莆仙方言里,“一”文读音如益,白读和“术”字一样声母都是s,不足为奇也。

可是,人们说一和蜀二字是同义词,这是真的吗?真遗憾,几年前读到的那篇文章里没有提到一、蜀同义之说出自何书。于是,回到《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再读“一”字和“蜀”字释文,以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竟然都没有提到一和蜀之间有什么关联。难道一、蜀同义是主观臆想?

三四天后才回过神来,必须再核实!读读《汉语大字典》,仍然读“一”这个字,就在字典的第一页,第一字!义项5:单独。西汉扬雄《方言》卷十二:“一,蜀也。南楚谓之獨(笔者注:简体为独)。”郭璞注:“蜀,犹獨耳。”戴震疏证:“《广雅》:蜀,弌也。《说文解字》:弌,古文一。《尔雅·释山》:獨者蜀。”《汉语大字典》还引用了南朝萧统、唐朝杜甫和元朝萨都剌的诗句。其中杜甫《秦州杂诗》:“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再读“蜀”字,也有扬雄《方言》相同的引文。

杜甫的这个“一”,就是独或独自的意思。是啊,不是还有“独一无二”这个成语吗?但这只是“一”这个字的几十种不同用法之一。一与蜀有时候同义,而且同义不等于同音。实际上,一与蜀读音不同。蜀在《平水韵》入声二沃:沃、俗、玉、足、曲、粟、烛、属、录、箓、辱、狱、绿、毒、局、欲、束、鹄、蜀、促、触、续、督……

大文豪苏东坡是四川人,他的故乡就是古代的蜀国。那就请这位大权威来读“蜀”这个字!他的《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这首诗通俗易懂,启迪心扉,让我们用莆仙方言朗读这首诗,深切体会“蜀”字的读音: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可见,蜀和一,无论在古代诗歌还是在莆仙方言里,读音还是相当不同的。终于解开心结!

这“一”字,给我以深刻的教训。“一”是汉字里最简单的字,我们常常会以为这么简单的字,不值得我们去浪费时间翻阅字典。其实,翻开字典,每一个简单的字里,都会有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许慎的释文里用“一”来体现世界及其万物生发运转的规律。《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的“一”字和“蜀”字,向我们展示了莆仙方言与古代汉语之间深厚的渊源关系。我们学习“一”字与“蜀”字,知道了任何时候,都不要一知半解,止于浅尝。(朱祖厚)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