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冬节十一月年年有岁做
【发布日期:2017-12-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一般在1222日左右,阴历则在十一月。冬节则是年节,日期也在冬至这一日。俗云“冬节十一月,年年有岁做”,冬至的意思是一年中的冬天至此结束。冬至之后是小寒、大寒,进入“数九寒冬”“三九严寒”的气候。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质上,地心之内是阳气的初生并上升。冬至在八卦的卦象是外坤内震,坤为地,震为雷,故卦为地雷复,即初爻为阳,其余五爻均为阴。俗语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元”指初九阳爻,“复”为卦名,含义是宇宙天地恢复元气,万物生长,万象更新。

据文献记载,古代通过芦管或竹管测试节气,当地里热气(阳气)上升,冲出管口并发出“卟”的声响。这一声响即为十二律中的“黄钟”,该日子即定为冬至。

冬至是一年的终了和起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至关重要,于是便有“冬节”的节日。相对于春节,冬节居前,因此,民间有“冬节兄年晚弟”之说。“年晚”即为大年末及正月初的春节时段。

古代皇帝祭天就在冬至这一天,大约是由此而称为冬节的。冬节前一天皇帝要沐浴、斋戒,次日黎明之前举行祭天仪式。民间的“冬节晚”“冬节早”大约也是源于此。冬至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的一天,于是有“晚长冬节日长夏至”之说。由于冬节吃丸子(汤圆)于是又有了“爱吃一碗丸子汤,盼得一夜天不光”的俗语。冬天到了,一些树叶变红掉落,人们根据物候可以推测当前季节,比如说“桕叶红,丸子棒;桕叶落,做岁到。”,即桕叶变红,预示冬至临近;桕叶掉落,即到春节。

冬至吃的汤圆是用米齑(即用米经石舂,过筛得到米粉,故称“舂软粿”)。米齑的配方颇有讲究,即用多少糯米掺多少硬米(籼米?)才可以软硬适中。这个技术称为“配”,方言中听上去如“破”或“判”。丸子又叫软果或写作“软粿”。过去没有碾米机器,要靠人工,使用石碓舂,边舂边用筛笼筛。筛好软粿齑后才可以“搓软果”。据说新亡故的亲人,在冬节这一天要回家探望。而舂、筛米粉,会有粉尘飞扬,难免伤到亡灵的眼睛。所以乡村中年内有人新亡故的人家,冬节日不能舂软粿,而亲戚尤其是出嫁女儿在冬节前二、三天的单日给外家“送齑”。而外家则要回馈生姜、白粬、红柑等物。一般亲戚送齑及回礼也与此相似。邻里族亲则在冬节当天送去一碗已经煮熟的软粿,以表心意。

搓软果之前要先把软果齑和成面团。加水时,不可以用开水直接冲入齑中,否则会夹杂一些干粉颗粒,俗称“老鼠子”。要先取少量齑粉,做成几张薄饼煮熟,称为“果批”,再把果批趁热放入齑粉中,迅速搅拌搓滚成“面团”。果批数量与米齑粉比例要适中,不然就会太干或太湿,做不好软果。

搓软果时一般是全家人围拢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项工作的主持人或组织者,肯定是这一家的主妇。主妇为主持搓丸子,首先要着意打扮一番,至少是在头顶扎红髻绳,围裙扎红裙带。接着就要开始准备工作。比如竹筛萝、三春、红箸、板糖、生姜、白粬、鞭炮等。农谚云:“大麦无习教,种到人放炮。”通常农事活动是:小雪种小麦,大雪种大麦。但是大麦还可以种到冬至。“人放炮”即指冬节晚开始搓丸子之前要放一串鞭炮。

丸子的制作大部分为圆珠,一般要求均匀,每个直径长约五六分(2cm左右),但因是全家老幼杂手齐搓,未免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情况。当主妇批评小孩搓得大的大、细的细时,老人就笑着为小孩子辩护说:“正好,公子孙都有。”小孩子喜欢制作各种各样有形象的丸子,一般大人都会鼓励并加以指导。比如搓成鸡、狗、猪、元宝之类,如几个孩子则进行比赛,看谁做得更像。如果家中有女人怀孕,则会有人怂恿孩子搓一个放到灶膛里烧烤,进行预测。如果烤爆之后成条状,则表示会生男孩;如果成裂开状,当然是生女孩子。由于人们总是选择性记忆的,比如某次结果与预测的一致,则人们更加相信。但当预测不准时,则人们大都忘记,仅当游戏而已。在做有形像的丸子时,一般都喜欢做狗子,而且狗子一定要有狗尾巴。“狗尾”在民间方言中指家庭财富。在冬节之前,孩子们会在田野或山上去采集一种名为“狗目睛”的黑色小豆果备用。齑粉做狗子,安上狗目睛,马上显得酷肖且生动了。

搓完丸子已接近半夜,于是一家人先煮一点点心一下,然后睡觉,等待天亮,正式吃丸子。

“红萩煮白丸,子孙中状元。”这是莆田民间流传的一句吉祥话。由于有这句广告词,山里人在冬节前都忙着扫萩。所谓“萩”,是指经冬变红掉落的“松针叶”,比较完整的说法叫“栖古萩”,“栖古”即松树的枝叶,过去主要用于烧制砖瓦。常太里的“栖古”主要销售给吴公(地名,在龙桥与上林之间。)砖瓦窑。临近冬节,平原、城里的人家,总要买一点或到山里去扫一点“红萩”,准备冬节时煮丸子,以此图个吉利。

冬季早吃完丸子后,还要把煮熟的丸子拿到各处去粘,比如门框,猪圈、羊舍,乃至果树,都要粘上几个。不同位置粘的丸子,含义不同。粘门框,当然祈愿家门兴旺、合家平安。谷仓,则希望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牲畜圈栏,则是祈求六畜兴旺。果树,则是盼其多结硕果等。但是,民间又有另一种传说。据说曾有一位孝子外出谋生,妻子在家侍奉公婆。但是,这个媳妇不孝,导致婆婆离家出走。冬节时孝子回家,不见了娘姐(母亲),伤心欲绝,想起母亲平时爱食丸子,于是孝子就端着丸子在村子附近到处粘,他相信娘姐一定会看见并且吃到的。无论传说是否可信,但这个孝亲的故事却是感人的。与这个粘丸子故事相关的便是冬节上墓。过去山里人上墓有三个季节,一是清明,一是冬节,还有一个是九重阳。大约相当于春秋二祭的礼俗。冬节上墓的墓里安葬的是在冬节前亡故的人,清明节上墓当然是祭清明前亡故的,而九重阳祭的是清明后九重阳之前亡故的。冬节上墓的供品,主要的是丸子,另有其他的供品如:干饭、炸豆腐、肉、米粉等。

山里、乡下大都是聚族而居,房族特色在祭墓时表现最为明显,即祭“众墓”。众墓是房族众人共同的祖宗墓。由于年代久远,家庭户数族众甚多,每年祭墓必有一户主事,召集人众,备办祭礼。所以,每一房族都有祖宗遗流下来的“轮田”。轮田就是轮流耕种收获,轮到哪一户,哪一户即主持祭祀活动,承担备办祭礼。或者反过来说轮到哪一户主事,轮田就归其耕种收获。轮田收益主要用于祭公妈(远祖男女统称),故又名“公妈田”。公妈田与“丞尝田”不同。“冬丞秋尝”的丞尝田的收益,主要用于祭天地。祭天地一年二季,分别称为“丞”、“尝”,故名。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即当祭祀之后,把祭品分给与祭者品尝,故称“丞尝”。

冬节除了上墓祭祀之外,在家也要进行“家祭”,通常是在房族共有的“天前”举行。家祭与上墓有所区别,上墓祭的对象是具体的、确定的,而家祭通常是“历代公妈总请”。

在农历中,冬节一定是在十一月,在“周建子”的历法中,十一月是正月,以地支称法即子月,所以十一月初一即正月初一,是岁首,那么前天晚上的冬节晚即年终,所以民间讲到年龄,通常以冬节为准,说“吃完丸子就多少岁了”。比如冬节前七十八岁,人家问多少岁,便回答说:“吃了丸子,差一岁就八十岁了。”农村中没有人直接说“七十八岁”。因为“七十八”即“七八”,“七八七八”暗含着临近死亡的意思。如果说某人已经“七八”了,这就等于骂人了。当然也有说“吃面了多少岁”,不过“吃面”并不是指正月初一吃面,实际上冬节吃丸子,也要吃面。这“面”方言是“索面”。不过,索面有二重含义,一是指加工过程,二是指外观形似“绳索”。冬至前后加工的索面用盐少,质量好,多数人都选择在这个时段加工或购买索面,以供一年食用。因此,“冬节索面”又是村民生活的特色内容。

冬节过后,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大寒”紧接着来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节气。这二个节气都在十二月,也就是“做岁”前后,所以就做岁而言,民谣有云:“冬节月头、寒冻年晚兜;冬节月尾,寒冻正、二月;冬节月当中,无雪共无霜。”

俚歌《长年诗》唱道:

十一月出来冬节兜

主人吃酒咱吃糟

人人走过都无讲

母猪看见目滓流   (今闲)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