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自然山水之美与沉香山水的创作 ——浅谈沉香木山水雕刻艺术
【发布日期:2013-08-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归园田居


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语写作“沈香”,古来常说的“沉檀龙麝”之“沉”即指沉香,沉香乃自然界极为稀有、珍贵的香材,亦是中国自古以来沿用至今的名贵药材、实际意义上,沉香木并非香木。而是特殊香树结出的香泌合了树脂成份而形成的固态凝聚物,这种树属瑞香科,为常绿亚乔木、当树木本身受到外来伤害(如雷击、虫咬、刀砍等)后,导致香树产生某些病变,缓慢地在病变部位积聚分泌出致香油脂、泌合了油脂成份和木质成份的固态凝聚物,结香树龄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沉香方能产生上品,而且,沉香形成的条件如修行般,是在非常贫瘠、瘴毒及恶劣环境中经天地风雨洗礼,在结香过程中又不断地一次次受到蚁虫和细菌的侵袭,所以百炼成粹,也有了千姿百态、充满了自然形态美,给沉香山水木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雕刻载体。
沉香的香味自然天成、浓郁高雅、香甜清妙,自沉香融入宋人的精细生活之后,明、清两代的宫廷皇室、文人士大夫阶层及富裕百姓,皆崇尚用沉香制成造像,文房器物、佩饰等,由于沉香生成状态及结构的特殊性,用之雕刻,可完成的大件沉香雕刻品十分罕见。沉香木经过千百年的天地洗礼,最终百炼成粹结成沉香后,腐朽部分烂脱,独留结脂部分坚实,这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妙形状,在这些实体空间中创作,情思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无限时空中凝想、遨游、寄性、直至捕捉到所需的物象情境。

天地造化,万物生辉,葱笼树木,高山流泉,江河湖海,流云飞霞,清风明月,造化了天地之大美,这种客观景物给予中国画家太多的思考,但他们不被表象所迷惑,他们从中提炼出精粹,铸入自己的主观认识,把他们的睿智与含蓄融入进去,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这种凝聚着他们丰富的智慧和感情,体现着东方艺术的崇高审美理想,叫做中国山水画。
与中国山水画相比,因为中国木雕艺术一直以来都是附属、服务于建筑、印刷、装饰、实用等功能的限制原因,中国木雕历史上,以山水题材作品独立存在且具独立审美价值的作品极少见,迄今为止,在木雕表现形式中,我们看到的山水题材作品多以浮雕为主,而历代以来,沉香木的雕刻也多以花鸟、走兽、人物为主,没有出现过独立的山水题材作品。
把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和中国古诗词所创造的意蕴与形体丰富的沉香木结合在一起进行再创造,这是我目前正在创作探索的题目。
中国画讲究的是笔墨情趣,线的曲折变化形成的节奏和韵律是和墨色、颜色浓淡虚实之间相结合的,木雕的线是与点、面结合的,前者通过皴法、擦染等技法表现,后者通过削、凿、修、磨等,用刀力度的强弱来完成,它们用各自的技法对自然形态进行高度慨括和艺术提炼,使其超出自然达到更高层面的理想境界。
沉香木在雕刻时,依物象形是最重要的创作手段,构思要求依形取势,尽量保留天然形态,我们可以归纳为“取舍”,取即留,舍即去,取舍之间有诗性的判断,有理性的感悟,有物我神遇的惊喜,取舍之间,是两个空间的交换呈现。当三维实体空间传导给人以观念情感时,总会给人一个无形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智慧和感悟的体现,老子哲学里说的“知其白守其黑”,就是这种艺术创作追求的境界,“有无相生”是整件作品的“活眼”,清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应用到木雕上时,在构思动刀时刻,一定记住对木料后面那个空间的塑造。
很多沉香木的形体就象天然的山水画,它们身上凹凸的块面,起伏的轮廓,丰富的脉络构成山水画创作的绝佳载体,由于一些沉香木的形体较小,所以在创作过程中,除采用镂空雕、透雕等技法外。有的按照比例还需用微雕和莆田传统的雕刻技法精微透雕来完成。

当发现一块沉香木的形体宛若某幅古代山水画,亦或发现某块沉香木的形体仿佛是似曾相识的某方山水,这种发现首先是感受和体味,它潜藏于人的心灵深处,源自记忆与想象的叠合,它需要通过主观的认识转化为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
作品《家园》就是根据材料的天然形状进行创作,山涧峡谷中,溪水潺潺流动,茅屋边翠竹挺秀,松柏苍劲,屋边溪流中的水车吱呀呀地转着,牧归的牛踏着夕阳归来。整件作品构图合理,疏密有致,动静皆宜,意境幽远。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中国木雕精品展金奖,并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作品《春江渔乐图》也是根据材料的天然形状进行创作,远方的山一刀未刻,浑然天成,群峰峻秀,碧水长流,春江鱼肥,忙坏了依江而居的渔民们,好一派热闹祥和的光景。作品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一幅艺术巨制,它以长达5米多的画幅,真实和全面细致地展现了北宋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全图以长卷的形式,描写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情景,共描写人物550多人,车轿20余乘,船只20余艘,店铺民房不计其数,画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曾有木刻浮雕,铜制浮雕、刺绣、彩漆等很多工艺形式对这幅旷世巨制进行过临摹创作,在我看来,如果用木雕圆雕的形式临摹创作它,且在一棵沉香木上表现,以原画中物象结构的丰富内容,会有太多的可值得挑战的技法难度。但也有太多的观赏点,我和两个助手用了两年多时间艰苦创作,于2011年完成的立体的清明上河图,以玲珑细致的景物,生动的人物形象,严谨的结构,大气的整体呈现出来,整件作品精雕细刻,克服了沉香木易断易碎,不易细雕的弱点,较为完美地立体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景象。
对古典名作的临摹创作,一定要理解好原作精神,善于把握原画的精髓,不任意更改,高度尊重原画精神,这样才能达到传承与创新的目的。

“诗可入画,画里有诗”中国人把他们的直观感觉和感悟让绘画与诗词联系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诗人把观察到的物象进行提炼加工,创造出美妙的意境,这和绘画所追求的表现形式是一样的,一首诗可以把你带入一个意境中,所以诗是可以观赏的,也可以通过意象的创造进行观赏,前者靠对诗词意境的体验感悟产生,后者靠画家对诗词意境的领悟,用经验进行创作表现而得来的。
沉香木雕作品《桃花溪》就是根据诗中的意境创作,“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这是唐代诗人张旭优美的诗句《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峡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一道轻纱帷幔,隔着这层帷幔,溪流、长桥、远山隐隐约约,透出朦胧的美,“隔”字暗示诗人观看景物时是站在远处,是远观,渔船摇行在漂流着桃花的溪水中,有桃花瓣流动的溪流是否会通向桃花源呢?诗人站在溪流西边溪石上问打渔人,一个“问”字把所有的向往、含蓄都表达出来了。
诗告诉了你一个优美的情境,要把这情境搬到沉香木上,木料本身的形状是第一条件,我想起了一块加里曼丹料,中间有部分空洞形成前后或断或连,我就在连着的部分刻画了一座横跨溪面的长桥,通过桥的连接分成了近景和远景,对近景细刻,形成了近景细致远景飘渺的效果,体现出了古诗中的意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是辛弃疾那哙灸人口的《西江月》诗词以清新明快的语言,似随口道来,让人感觉无比愉悦、舒展,似乎身处在作者带来的情境中,我们可以随着作者脚步轻轻地漫步在这宁静的山林村野中。皎洁的明月照射得树上的雀鸟惊飞而起,清风习习,蝉声阵阵,四周是蛙声一片,再往前走,转过一道山岗,忽然看到了一座竹桥横跨在溪水潺潺的水面上。多美的意境啊。我根据诗中描写的情景创作了沉香木雕《山村月夜》,天空弯月如勾,月光洒满了静静的山谷,小溪,树林和村庄,四周是那样的静谧,似乎只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西江月》《清平乐》《归园田居》等这些朴实、清新优美的诗词,都是我最喜欢创作的题材,我把古诗词中所表现的情境,具象地带到沉香木上,让观赏它们的人们在闻到它们身上淡淡的清香时,给予他们一份轻松、欢畅的心情。

n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