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千年古村蕴华彩
【发布日期:2016-05-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吴芹芹 文/图

建于唐代的“梯云斋”,是福建第一所乡村官学,其于南宋时易名为宁昌庙。

“梯云斋”庭前的西南角有一口唐贞元元年开挖的“慧泉井”,距今已有1230年历史。

保存完好的立生居第。

古色古香的窗雕。

富有莆田地方特色的红砖墙。

澄渚小学大门旁,五大碑刻石碣挺立在葱郁的灌木中。中间“俞氏世家”石刻乃明代书法家陈献章所书,两侧“耕云”、“钓月”二石刻乃南宋朱熹因慕绍兴年间澄渚人文炳蔚前来访友讲学时所题;外围“寿山”、“福水”二石刻同庙前“澄渚”石刻一样,亦乃邑人俞钊所题。诸石碣历数百年而愈显雄浑苍劲。

千年澄渚,人文荟萃;古桥人家,澄溪林韵。澄渚村,这个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的历史文化村,古称“陈俞”。据《俞氏族谱》载:“澄渚之地,陈俞世族居也。”后改陈为澄,改俞为渚,辖乌石(今属龙山村)、庙前、水流利、半路店、东黄、下郑与俞里七个自然村。在历史上,这里曾是一个辉煌灿烂的古文化村。“澄渚”也有着“水中小洲”之意,木兰、泗华、延寿诸水汇入澄溪后,自西南向东北逶迤而过,澄溪侧畔,荔枝成林,稻田连片,小桥流水,涓涓不断,显得别具风貌,同时也散发着浓浓的“乡愁”。
从福厦路拐进澄渚村,踏过一座庙前古桥,可见一座建于唐代的“梯云斋”,这也是福建第一所乡村官学。“梯云斋”于南宋间一度易名为宁昌庙。此前,邑人林藻、林蕴兄弟于大唐大历年间在澄渚草堂埔构筑书堂,为闽莆第一所私学。“梯云斋”官学创办后,延纳各地学者在此讲道穷经,一时士子云集,以至“比屋业儒,俊选如林”。创办澄渚学堂的林披,是海内外九牧林公认的开基始祖,九子先后官居刺史,因此世称“九牧林”。宋代,梯云斋和澄渚书堂相继废弃,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林安中在澄渚书堂和梯云斋旧地重建梯云斋,林洵美、林仲仁等后人著书立说,在书斋授课,澄渚文教之风又随之兴盛。据史料记载,澄渚村历史上出现了七十多位进士,成为全国知名的进士村。改革开放后,“梯云斋”重修,1997年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现修葺一新。
“梯云斋”前新建一院门,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一对门联苍劲有力,上书“书堂千载云梯广而才俊盛;汀渚一川黎庶宁以国家昌”。院门前的右侧有一石碣,石碣上书有行楷“澄渚”两个大字,字迹朴厚雄浑,融颜体神韵,为明代乡贤俞钊题。
“梯云斋”前的两株苍翠遒劲的古榕,据传为元代所植。双榕树冠交错,俯仰有致,一似凤舞,一如龙飞,被村里人誉为“龙凤呈祥”,见证着澄渚村的过往。
不知不觉地来到俞里自然村,这里的明清古建筑让人感受到别样的文化韵味。村里的立生居第气势恢宏,虽然外墙斑驳不堪、周围废柴堆积,但迈进大门却别有洞天,三进三厅六天井,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天井浮雕、格扇窗雕饰保存完好,堂外褪色的门联和里间依然艳丽的红色对联,好似被土墙阻断的新旧世界,立于其中仿若穿越时空。据住在古民居里的 87岁老人俞德良介绍,立生居第,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俞立生在江浙经商发家后兴建的。
据史料记载,从明初开始,俞氏一族先后创办了榕原草堂、读书精舍、三山书舍、三山书院等多处私学,莘莘学子求知若渴。自明朝成化年间至清代,俞里自然村先后有郡庠士、太学生、增广生116人,中举人17人,中进士5人,赐七品官服者28人,出任知县7人,府、州官6人,布政使2人。甚至出现了祖孙七代科甲蝉联、簪缨相继的壮观景象,世称“七叶联芳”。
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1449年)建造的最乐堂,至今保存完好。此外,俞里还有建于元末明初的龙坑社、被称为“莆阳第一堂”的敦叙堂等一系列明清古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不倒。
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澄渚村上,就好似弯弯的石桥,一头架着乡愁,一头连着思念。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与宁静,小村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变得斑斑驳驳的,显得是那么古朴,穿过旧时居第的澄渚后人,仍能感受到魂灵里翻动着的永不寂灭的滚烫血脉。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