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妈祖信仰与华侨会馆
【发布日期:2010-11-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迎回湄洲妈祖举行安座三献礼

妈祖信仰在日本的历史影响也颇为深远,其发祥地是在萨南笠沙河野间岳。“野间”二字即“娘妈”之和训,或谓野间岳之名即由山上祀神女娘妈而起,故野间岳亦可直译为娘妈山。据《三国名胜图绘》显示,野间岳三面临海,巍然兀立,标志明显,故出入长崎港的船只都以此山为航标。山上原有一座日本神社,称东宫。永禄十年(1568)再建一座西宫,祀日本三神兼中国神女娘妈,但后来三神为娘妈完全取代。野间岳除西宫外,在山麓间还有一座爱染院,也建有娘妈祠宇。据《三国名胜图绘》说:“每岁,唐客于长崎向娘妈神社致香火银,爱染院住僧赴长崎受之,且住僧赠镇牌符,向娘妈神祈祷海上安全。”至于野间岳的来源,在日本也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如高玄贷的《娘妈山碑记》:“我大日本国萨摩川边郡加世田娘妈山宫庙其来尚矣。古老之言曰:有中华神女,机上闭睫游神hellip;hellip;手持梭,足踏机轴而眠,其状若有所挟,母怪急呼之,醒而坠。神女泣曰:lsquo;阿父无恙,兄殁矣。rsquo;顷而报到,果然。神女酷哀hellip;hellip;誓愿曰:lsquo;当来世海中遇难者,念我乞救护,我必应之,令得度脱。rsquo;遂投身入海。其肉身临此,皮肤丽如桃花,身体软如活人。观者如堵,远近大惊之;知其非凡人也。举而以礼葬焉hellip;hellip;国君特立庙山巅,号曰西宫,春秋二祀,虔依典礼。“另一版本是西川如见的《长崎夜话草》:“福建hellip;hellip;渔家林氏之女,生有灵异,十岁时说:我即海神化身,要入海保护往来之船。不久淹死海中,其尸体漂流到萨摩海边,被打捞起来,葬于山下。从此以后,此山号野间山权现,野间的和训即唐韵老妈的转语。“野间岳的娘妈祠祀直到明治维新时才被废止。先后存在三百多年。
日本的妈祖信仰还从九州传到了东日本和大北半岛。其传播使者则是一位来自中国杭州的侨僧。他的原籍是浙江金华,幼年剃度于苏州报恩寺,后来在杭州西湖永福寺卓锡,人称心越兴俦禅师。康熙十六年(1677)东渡长崎。因其法统属曹洞宗,与长崎的黄檗宗僧人意气不合,延宝八年(1680)正欲回国时,被幕府将军德川光国请到神户天德寺(后称祗园寺)为住持。心越禅师因把天妃神像亦带到祗园诗供奉。至1690年,心越禅师又将天妃尊分灵到茨城县的祝町和矶原两处。其中祝町的天妃神社的信仰圈还辐射到鹿岛、那珂二郡。直到天保间(1837-1846)常陆国藩主德川齐昭掀起国粹风潮,排斥外来神祗,下令把天妃祠换为当地的弟橘媛和笠原明神的称号,但村民们仍将天妃尊和弟橘媛等一同缮写在神牌上。矶原的天妃祠亦遭同样命运,但天妃崇拜在当地渔民中已深入人心,矶原、大津两村渔民联合向当局请愿,说是天妃尊被改换笠原明神后,导致渔业萧条,经营困难,村民们吵嚷不休。因而至弘化改元(1844),天妃尊又被迎请回来。祝町和矶原的天妃崇拜亦持续到明治维新之后,才渐废止。日本的妈祖信仰最远传到与北海道隔海相望的大北半岛的太间村,是元禄九年(1696)由该村伊藤五左卫门从水户天德寺(祗园寺)分灵来的。伊藤原是该村船主,至享保十一年(1726)当上了村主,又发动村民集资重建天妃大权现祠宇。该村的天妃亦一直延续至明治五年(1812)才被并入稻荷神社(村社),不过村民们仍把天妃称为天照大神奉祀。而把天妃崇拜传播到东日本和大北半岛的心越兴俦禅师的纪念堂和塔墓,尚屹立在神户寿昌祗园寺内,塔旁立着一块由德川光国题刻的诗碑:“恭诣越师坟墓前,叫天打地欲惊眠。一朝挑起法灯火,照破东方万八千。”可见,心越禅师一直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在朝鲜(韩国),我们尚未看到有关华侨在该国传播妈祖信仰的资料,但妈祖信仰对朝鲜曾产生颇不一般的影响,是有确凿史料证据的。朝鲜汉文古籍《圃隐先生文集》、《奉使录》、《双梅堂箧藏集》等录载明初朝鲜使臣郑梦周、权近、李詹等在山东沙门岛(即长岛县庙岛)瞻拜妈祖的诗作。原来,明代朝鲜的使船往返航线是从辽东半岛横渡渤海湾至登州府登陆,改陆路赴南京进贡。而使船往返渤海湾一般都要在沙门岛候风,并向妈祖祈祷,即所谓“去住任神妃”。特别是建文三年(1401)李詹的《沙门岛待风又题》一诗前四句:“久客绕情绪,当春亦惘然。分香灵应庙,乞火孝廉船。”原注:“监生为香使,同泊沙门岛,以志灵应庙乞火、分香事也。”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朝鲜使船上也供奉妈祖,其神即从沙门岛灵应庙乞火、分香来的。明永乐迁都北京后,朝鲜使船仍然是走这一条海上航线,故照样要在庙岛拜妈祖、候风。如天启六年(1626)朝鲜使臣金尚宪就作有《八月十五日登庙岛城楼》、《咏天妃观道士》等诗。但妈祖信仰在朝鲜影响范围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尚不清楚。(未完待续9)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