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更加广泛地促进了妈祖信仰的发展。郑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前后经历了28年,《明史》记载郑和航海访问国家与地区达37个。但不同古籍记载数目差异较大。现经近人考证为55个国家和地区。其梗概如是:(1)属今中南岛(马来中岛除外)及附近岛屿为6处;(2)属今马来西亚半岛及附近岛屿7处;(3)属今苏门答腊、爪哇及附后近岛屿14处;(4)属今菲律宾、加里曼及附近岛屿为5处;(5)属今印度、斯里兰卡及附后近岛屿13处;(6)属今波斯湾及阿拉伯半岛为5处;(7)属今东非为5处。这些岛屿的国家均有记载华人定居之地。如婆罗国(文莱)“为王者闽人也,或言郑和使婆罗,有闽人从之,因居当地,其后人竞据其国”(《明史·婆罗传》)。又有郑和使团到爪哇时,其他杜板民居“约千家,以二头目为主,其间多有中国广东及漳州人流居此地”(马欢《瀛涯胜览》)。其时郑和下西洋,在苏门答腊、菲宾等地均有人留居。这些定居海外的华侨,或由于出生环境的熏陶,或由于受到郑和的影响,他们必定会促进妈祖信仰的进一步传播。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中国海外交通史的新时期,也开创了华侨开发南洋的新时代,也是传播妈祖文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因此,在15世纪至17世纪之间,南洋华侨之外,分布范围之广泛,是历代不能比拟的。徐继畲《瀛寰志略》卷二《南洋各国》中有载:“中国之南洋,万岛环列,星罗棋布hellip;hellip;明初,遣太监郑和等航海招致之,来者益从hellip;hellip;而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如鹜,或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如吕宋,噶罗巴诸岛,闽广流寓,殆不下数十万人。”又《明史·吕宋传》载,明代“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到了清初时,福建在东南西北地区侨民多达50万人以上,至鸦片战争前,多达有百万人以上。现在,祖籍福建的华侨共有870万之多,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百分之九十在东南亚诸国。
由于闽人迁移东南亚诸国与郑和下西洋,妈祖信仰在民间传播的进一步扩大,再加上这些流寓定居国外的华侨,他们唯一的出洋道路就是渡尽风涛之险,传统之习俗,加上切身体会,必定使他们更加虔诚地信仰妈祖,因而进一步扩大了妈祖信仰在华侨中的影响。郑和作为明朝的和平友好使者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歌颂和纪念,至今各地有不少以“三宝”命名的遗址,如马六甲的三宝城、三宝井、三宝山、三宝庙。爪哇的三宝垅、三宝墩、三宝洞;曼谷的三宝港、三宝公庙等。 (未完待续3)(黄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