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名齐宋史同蒲弄
【发布日期:2009-11-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在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郁的秀屿区,沿着车流如织的笏埭公路一路前行,我们来到了供有海神妈祖的原莆田县级文物保护地——蒲弄宫。蒲弄宫坐落于秀屿区东峤镇梁厝村埭头宫自然村中,笏埭公路横穿宫前,交通便捷。埭头宫村,这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因为有了蒲弄宫而得名。相传,埭头宫早在宋代时期就有村庄,后来由于瘟疫,几乎覆灭了该村和邻近的下亭村,大约是清朝沿海“复界”后,这里才陆续有林、方、刘等姓氏迁徙过来,繁衍生息,东山再起。下亭自然村也有梁、谢及郭等姓氏迁入。两村人口约有1000人,有8个姓氏。
埭头宫及下亭两村人,自古信奉妈祖,其宫庙原是建在埭头村后面的后山顶上。后来,这宫庙被台风刮倒,村民们就把它搬迁至村里,搭盖一座较为简陋的宫庙,奉祀妈祖。虽然宫殿矮小简单,但香火旺盛。于是,信徒们就自发筹集资金建造一座像模像样的双座三厢房式的宫殿,重新塑造妈祖金身神像,取名为“蒲弄宫”隶属于埭头下亭两村人的共同财产,成为一座共同的精神家园。
沧桑岁月,斗转星移。蒲弄宫被大自然的风雨洗刷得如同一位年迈的老翁,众信徒齐心协力,宁愿节衣缩食,于道光已丑年,也就是公元1829年,进行全面修建,并立石碣为记,镌刻着天上圣母家仪之地,这石碣至今尚存。同时,乡人邀请莆田县令王润(长州今江苏吴县人)题写横匾“海不扬波”行楷大字。至今,这块大横匾仍悬挂在宫殿横梁之顶,成为蒲弄宫的重要文物之一。民国年间,蒲弄宫还进行一次重修。现在宫内许多石柱都是民国时期重新竖立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蒲弄宫被改为国家粮食仓库,宫内的诸神坐像及其它财物被破坏。上世纪80年代初,蒲弄宫恢复昔日香火,重新开门,迎来四方香客,随而进行装修。之后,被评定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蒲弄宫为二进加中间天井,坐东北朝西南,与巍峨的壶公山遥遥相对,宫里奉祀着妈祖和司马圣王,广利圣候等神衹塑像,香火旺盛,宫内的门、窗、柱子上刻有诸多佳句名联,读后引人入胜,让人遐思不已。宫前走廊间,刻有“海涌潮山开圣地,席分蒲弄有文孙”,“名齐宋史同蒲弄、潮听湄洲近草堂”。“蒲弄草堂”为宋代邑儒林光朝著书、讲学处,对联中“蒲弄”、“草堂”、“文孙”、“名齐宋史”谈的是先儒林光朝的事迹。从对联内容透露出的信息揭示了蒲弄宫与林光朝有文化上的渊源关系,所有这些有待学者们进一步考证。同时进一步证明,早在宋代这里就有宫庙,也就是说埭头及下亭两村拥有千年的历史,恐怕是莆田沿海地区较早的一座妈祖宫庙。诚然,蒲弄宫前面不远处,便是一片荒芜湿地,与平海湾海滩的盐田靠近,才能“潮听湄洲”呢。
“海若降生来蒲弄邑,女能作圣胜弄璋”。显然,“蒲邑”一词,乃为古代莆田的称谓,衍化而成今天的莆田。人们可在这里找到佐证。
“功并娲皇可补天,德齐神禹能作水”,将妈祖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大禹相媲美,宫庙里有两副楹联是莆田民国时期大名人张琴、宋增佑两先生题写的,饱含着深刻的神学意义和人文哲理。“孝道昭今古,神明庇海天”,“沧海消平有圣人,东南地墀扶元气”。墙壁上绘有妈祖出世图72幅,极其形象地描绘妈祖的传奇人生、伟大人生、博爱人生。
每逢妈祖或其它神衹诞辰日,这里都会举行隆重的迎神庙会活动,引来四面八方香客,热热闹闹,不可言喻。(郭可植)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