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处被人遗忘的角落。吾莆郭氏人家先祖定居栖息地。
——郭家人氏的精神家园。它坐落在兴化平原北洋之北部一个水乡泽国之地——涵江区白塘镇双福村上郭自然村。
前不久,我应《湄洲日报》之邀,参加座谈《生态绿化:滨海宜居城市一个闪亮的新词》新闻沙龙。诸位同志在争先恐后座谈兴化平原湿地大公园建设话题,我有意识推出双福村这块“水乡村庄”可以“加以完善,搞一、二个样板点,就会出现不亚于周庄、乌镇等地的美景”。因为那里的“整洁的村貌,幽静的环境,独特的水乡,让他流连忘返hellip;hellip;”
沧海桑田,岁月峥嵘。双福村竟然被历史淡忘,被人们忘却!近年来,族人对宗祠颇感兴趣,对祖宗遗留下来的古墓葬、古祠堂及古遗址倍加注重,每年都纷纷前往入兴化迁始祖仙游榜头梧店大安村寻亲谒祖,祭拜老祖宗。那么,双福村(包括邻乡的显应村)则是入仙游又迁徙入莆的祖籍地——郭氏分支繁衍的摇篮地。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初冬季节,我们郭家一行三人同往双福村上郭自然村探幽访古,寻找被历史时空嬗变而弥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寻找老祖宗的文明创造,凭吊我郭氏祖先的聪明智慧,或无限风徽hellip;hellip;
从新港公路旁下车,一路上沿着河道之畔的荔枝丛林间,巍峨的壶公山和九华山,犹如大屏障分别岿然矗立在村前的南端与西北端,悠悠的木兰溪和延寿溪从远山里缓缓流入南北洋,汇成纵横交错的无数条如同人体血管一般,注入千村百乡,构成一个极其庞大的水系,最后朝东南灌入兴化湾大海。
墨绿色的荔枝树把村庄老屋新居衬托得分外妖娆。进入上郭村,几乎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偶尔见到一两座崭新漂亮的小洋楼,掩映在眼前的是破旧红砖墙壁。那红里透黑的屋顶,记录着数百年沧桑巨变的痕迹。老房子的结构仍然保留着传统特色的五间厢或七间厢样子,前后二进或三进的大户人家,恒久地守望在村庄河沟之畔,竟成为我郭氏老屋的历史见证。那高高翅着直插云端的虾尾或葫芦形状的屋脊,写尽了时代风云的光华与荣耀。看到了这些无字的建筑物,却胜过有字的记叙,让我浮想联翩。远的不说,就郭氏入兴化而言,出有两位兵部尚书,一位礼部尚书,几十位进士及无数举人、秀才。郭家人素来秉承郭子仪公优良家风,曾在宋代就出现三位孝子,被朝敕封为“三孝子”而恩赐立祠纪念,传为佳话。那巨匾“忠孝流芳”在莆阳大地风行远播,昭示着郭家后裔发扬光大。
仰首眺望,那一对高高竖立的旗杆屹立在河岸这边及两座宫庙之前。这一对仿古旗杆无疑的成为上郭村古文明象征,亦是一种标榜祖先辛劳奋斗、惠泽后昆的实物标志。据说,上郭村古时有两对旗杆,岂不招人骄傲?祖宗艰苦劳动,秉持耕读诗礼,逢年稻谷收成则堆满旗杆之顶,可见五谷丰登,繁荣昌盛,红极一时。
脚底下的红色方块板砖,已经裂缝得不堪入目,但仍然保留着一种古香古色的韵味。那古朴典雅的“显应庙”是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家族性庙宇,奉祀尊主明主及英济侯王、齐天大圣、田公元帅等神明。奇怪的是这尊主明王头上所戴的帽子,竟然跟皇帝所戴的帽子相仿,神乎其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前后座综合型结构的庙宇,在普通村庄实属罕见。庙里存有二尊古石碑,记载着清代两次维修庙宇的状况,成为无法替代的宝贵文物。走廊间一对石刻楹联引起我的浓厚兴趣,“泗水朝宗钟地脉,壶峰拱翠受天阳”。十分形象地刻画出庙宇的落坐位置与难得的风水宝地。
与显应庙相对平行对称的另一座古庙——凤山祖祠,我一眼看到这“凤山”字样,叫我惊叹不已!仙游凤山郭氏人家是否与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结,笏石及凌烟村郭氏的凤山宫、水仙宫是否有此关联hellip;hellip;带着一个个疑惑不解之谜,诵读着祖祠里的石刻联语“迹著凤山分一脉,泽敷象阁庇千秋”,“万古秀灵新庙貌,三山朝拱焕人文”,让我加深对凤山祖祠的认识。祖祠里尊奉“广泽尊王”,“天魁”、“地魁”辅佐在两旁,还有马元帅、温元帅等8位大将军摆在大厅两边,威武不屈,俨然无比。就主神“广泽尊王”而言,跟笏石凌烟两地的宫殿奉祀相同,原来这里还是祖祠。凭这一点,我祖籍凌烟村可以说是从这里搬迁出去的!真乃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沿着河道朝东行走,经过“三一堂”、“传名亭”及“武圣殿”等古庙观。这里的几座古建筑规模虽然不及显应庙和凤山祖祠,但是香火旺盛,皆成为郭家人氏的精神圣地、信仰的家园。在河道的一泓之间,构成天然的似乎港湾一般的湖泊,植有三棵古老的大荔枝树,两三个人拥抱才能合拢得来。尽管枝杈斑剥皱纹难堪,但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当盛夏时辰,满树红荔高挂,点缀在湖畔的诸多古建筑间,尽显潇洒、奇丽。湖泊之北端便是座古老的“鉴湖书院”,顾名思义。神龛上奉祀着文昌帝君、北斗魁里及鹿儿保姆,顶端悬挂着“佑启斯文”匾额,圆柱上挂有一对古老联版,烫金镶银,镌刻着“绿野建鸿基术序党庠不异盛时乡学,紫微瞻帝座文章忠孝蔚为上国宗师”楷书字体。落款为“信官郭祖锡敬奉”,“辛未元春吉旦”。书院建于何年,查无实证,但从脊梁上可以看到“道光辛丑年复建”。这是郭家崇文重教的有力见证。“鉴湖书院”曾住培养出众多学子,走上仕途,给历史抹上一层层绚丽的光彩。无疑的成为上郭村一处难得的自然与人文风景线。
出书院往左拐,便是“孝友里居”,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所建,个中必定是族人孝道友善之家门,光宗耀祖,名扬四方。旁边还有“亲仁”、“余庆”小匾额镂刻于门顶。就在此匾额中间有一座古厅房屋,门前一棵大荔枝,称为“竹园”。据说,50年代朱德总司令来此尝过荔枝,所生出的荔枝有酒杯子那么大小,核小无渣,味道香美,人见人爱,垂涎欲滴。早年涵江财主专爱吃这棵荔枝,甘愿加倍价钱购得hellip;hellip;现在树龄虽然老了,果实亦褪化无味,但它昔日的“辉煌”仍然放射出耀人的光芒,成为一棵古树名木,当然,亦成为村里的一位不怕风吹雨打的老翁,为众人挡风遮雨。
“竹园”对侧就是郭家古祠堂,历史的年轮在此清晰地得到考证,屋顶上破烂不堪,坍塌得让阳光直射似荒芜野地。一片沧凉,一片寂寞,令人心荡神迷。后座虽然保存得较之与前店完好一些,但谁都不敢出入。老房子摇摇欲坠。可是,走廊间的石鼓、石础、石柱及左右旁的砖垒窗户依然尚存,那方型的砖窗排列有序地隐现出“簪缨济美”、“科甲联芳”方形篆书字样,足见昔日郭家的昌盛、华耀与辉煌。
上郭村繁衍或再迁他处,约有千多年历史,其子孙发展至莆阳各个角落,乃至福清及枫亭等地。其实,上郭村乃为对面沟道不远的显应村郭庄村分脉之地,先祖郭彦成从郭庄村搬迁过来,另起炉灶,别树一帜。不过郭庄村祖先弥留下来的遗物少得可怜,竟存的“显应庙”成为该村各姓的公共尊奉之处,至于祠堂、书院、孝子祠等等,早已荡然无存。
当我们一行将要离开上郭村时,走到一处古厝废墟堆里,主人饶有无味地并骄傲地对我们说,这里原来是一位举人故居,名叫郭枚。他为人慷慨坦诚,当官后召集全国同科举人来自己家欢聚一堂,举办盛宴。嗣后,为了纪念这一难得聚首,便刻意在家门上雕刻着“重宴乐源”字样。可是,这块弥足珍贵石匾额,究竟何时被谁人拆去,可惜的啊!
漫步在两村郭氏发祥地荔枝丛林河道上,依稀寻找到祖先传承下来的可供祈求朝拜之处。为子孙后代留下文明遗迹,留下了守恒的精神财富与欢乐家园——汾阳世裔尚书第,魏阙名家孝子门。永远永远留传下来,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郭大卫)